拼搏

拼搏

英雄莫问出身,浅谈拜伦和切·格瓦拉人生的几个相同点

admin
英雄莫问出身,浅谈拜伦和切·格瓦拉人生的几个相同点-第1张-游戏相关-拼搏

前言:

此刻兄弟们对“结合作品分析拜伦式英雄”都比较看重,朋友们都想要了解一些“结合作品分析拜伦式英雄”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同时在网上收集了一些对于“结合作品分析拜伦式英雄””的相关内容,希望各位老铁们能喜欢,咱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引言:

灵魂可以转世吗?

如果说不能,为什么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总有许多似曾相识的灵魂能够翩翩共舞?也会在不经意的时刻,让我们产生同样的震撼与精神的洗礼?

比如拜伦,比如切·格瓦拉!

一个是出生于18世纪末期英国的没落贵族,一个是出生于20世纪前期阿根廷的中产阶级;一个是狂傲不羁的诗人,一个是嫉恶如仇的冒险家;一个曾驰骋在风云变幻的欧洲原野,一个曾穿梭于危机四伏的南美丛林;一个把头颅献给了希腊人民的解放事业,一个把热血撒在了拉美各国争取自由的斗争中。

这样两个从未有过人生交集的英雄,为什么却常常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在我遭遇挫折、心灰意冷的时候,在我的内心中不期而遇,给我力量?

一、不同的起点,相同的终点,拜伦与格瓦拉都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却把生命献给了异国他乡追求自由的事业。

我们的英雄拜伦,有着非凡的出身,他于1788年生于英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祖父甚至曾经担任过英国的海军上将,这在以海洋走向世界的英国来说,是何其的荣耀。即使到拜伦父亲这一辈时,家族势力已大不如前,但是在以新旧势力相互妥协而著称的渐进式民主发展历程中,拜伦的家族依然享有唾手可得的权力和政治优势。

然而,少年拜伦在成长路上却偏偏形成一种蔑视权贵、敏感而不羁的性格。我们的天才少年在“十七岁那年的雨季”便幸运地踏进了剑桥大学的校门。拜伦叛逆的精神在此时便已表露无遗,他厌恶循规蹈矩的校园生活,于是便沉迷于吃喝玩乐的放纵生活。但是拜伦并非一个无可救药的纨绔子弟,他本性善良,内心充满了正义。他陶醉于自己的诗歌中,诗歌成为他愤世嫉俗的突破口。

正如拜伦自己所梦想的那样:“早晨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成名,成了诗坛的拿破仑。”

即使拜伦在大学毕业后顺利地继承了英国贵族院的议员席位,但他视功名权利如粪土。相反,他往往站在受剥削阶级的立场,为他们呐喊助威。贵族们视拜伦为自己阶级的背叛者,他们一致孤立他,攻击他。

为了心中的诗和远方,为了梦中的自由,年轻的拜伦终于阔别故乡,远走异国。从此,他的诗便如地中海的波浪,裹挟着自由的气息,排山倒海般涌了出来。

……

别了,别了!故国的海岸

消失在海水尽头。

怒涛狂啸,晚风悲叹,

海鸥也惊叫不休。

海上红日冉冉西沉,

我的船儿乘风破浪。

向太阳、向你暂时告别:

我的故乡呵,再会!

不几时,太阳又会出来,

又开始新的一天。

……

——节选自《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

拜伦化身为诗中的恰尔德·哈罗尔德,在深情中惜别依依不舍的故乡,从此驰骋在欧洲变革与动荡并存的异国他乡。尽管此刻拿破仑已经被流放到遥远的圣赫勒拿岛,但英雄的精神鼓舞着年轻的拜伦把自由的火种撒向更广阔的世界。

从意大利到希腊,拜伦早已像一个真正的英雄,投身到异国他乡的一场又一场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他甚至变卖了祖先留下的遗产,义无返顾地冲向希腊抗击土耳其的硝烟中,一度被任命为希腊联军的总司令。

不幸的是,以身作则的拜伦,与士兵同甘共苦,以致积劳成疾,生命就此定格在36岁的光辉瞬间。

100多年后,大西洋彼岸的切·格瓦拉,再次重现了拜伦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格瓦拉于1928年出生在阿根廷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良好的家庭出身及父母博学才广的氛围,深刻地影响了格瓦拉的一生。

但我更坚信,影响格瓦拉的,定然还有远去百年的英雄拜伦。毕竟,格瓦拉的身上,有着太多拜伦的影子。他酷爱学习,有着拜伦诗人般的才华;他热情奔放,乐于像拜伦那样在冒险中释放不羁的灵魂。他曾独自骑行在阿根廷辽阔的原野,一路行程四千多公里;他也曾与友人结伴,骑着摩托车一路北上,穿越令人惊心动魄的美洲大陆。


这样的冒险经历,不但使他所到之处加深了对人民苦难生活的了解,更培养了后来格瓦拉在南美丛林浴血奋战的勇气与胆识。

使格瓦拉走上革命道路的,是他在危地马拉争取自由民主斗争中的表现。1954年,危地马拉民选总统哈科沃·阿本斯及其政府被美国扶持的力量推翻。格瓦拉因为支持民选政府及总统,被迫逃往墨西哥,有幸结识了古巴流亡革命者。

从此,年轻的格瓦拉,便走向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结识了志同道合的菲德尔·卡斯特罗后,格瓦拉便勇敢投身于古巴人民抗击巴蒂斯塔独裁统治的斗争洪流中。格瓦拉以自己的胆识与才能,成为所属纵队的总司令,并最终取得反对巴蒂斯塔独裁统治斗争的胜利。

格瓦拉就像是一只搏击风浪的海燕。当古巴人民拉开建设新家园的时候,格瓦拉再次起飞,投身于玻利维亚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中。然而,如同折戟希腊的英雄拜伦一样,格瓦拉遭遇伏击,殒命于美国支持下的玻利维亚武装组织手中。

那一年是1967年,那一天是10月8日。格瓦拉的人生从此也永恒为40岁的光辉形象。

拜伦与格瓦拉,两位穿越时空的英雄,终于相聚在真理的天堂。为了人类的自由与解放,他们不惜放弃舒适的生活,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直至献出年轻的生命。

支撑他们的,是身上共有的鲜明的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情结。

二、拜伦与格瓦拉的身上都洋溢着鲜明的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什么是“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个特有的名词,是指那些高傲孤独、放荡不羁的英雄形象,他们强烈憎恶上流社会的奢侈、浮华,对处于弱势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处境与未来充满了同情和忧虑,并为之不惜赴汤蹈火。

尽管这一文学形象是拜伦诗歌中的塑造,但是,拜伦本人以及百年后的切·格瓦拉,未尝不是这一文学形象的现实反映。

在他们的作品中,以及他们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中,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诠释着“拜伦式英雄”的伟大人格。

首先,拜伦与格瓦拉的文学作品中,“拜伦式英雄”的形象得以充分展现。

如同前文引用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拜伦在诗中塑造的主人公恰尔德·哈罗尔德,就是他心中“拜伦式英雄”的一次最早展现。哈罗尔德的叛逆性格,孤独而忧郁的气质,以及勇敢的冒险精神,还有他那爱憎分明的情怀,都使得“拜伦式英雄”的形象逐步深入人心。

而拜伦的未竞之作《唐璜》,更是将这一形象深入人心。诗歌以西班牙青年唐璜的一段人生经历为线索,把对爱情的渴望与对自由的追求相得益彰地穿插起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丰满而多彩的“拜伦式英雄”形象。

他们彼此望着,他们的眼睛

在月光下闪亮;她以雪白的臂

搂着唐璜的头,他也搂着她的,

他的手半埋在所握的发辫里;

她坐在他的膝上,饮着他的轻叹,

他也饮着她的,终至喘不过气,

就这样,他们形成了一组雕像,

带有古希腊风味,相爱而半裸。

……

拜伦以生动的动作和心理描写,通过挖掘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捕捉刹那间的灵感,时而细腻缠绵,时而气壮山河,把一个有血有肉、至情至性的英雄呈现在读者面前。

听说过格瓦拉的大多数人,往往以为他只是个坚强的斗士,殊不知格瓦拉也曾有过不逊于拜伦的文学作品。这就是他看似玩世不恭,却是用生命书写而就的,在南美冒险的《摩托日记》。


很欣赏作品中这么一段话:“我们觉得经历冒险后呼吸到的空气仿佛都更加轻盈了,在我们的幻想中,远方的国度、英雄的事迹和美丽的女孩交替出现。正当我翱翔在自己的童话世界中时,我疲倦的双眼前却闪现出一些绿色小点,它们好像在嘲笑我所谓的自由,并且把一个死去的世界强行植入到了我的想象中来。”

通过这段话,我们既能感受到作品中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以及对“死去的世界”的厌恶。作品以作者的视角和活动为线索,用发自于肺腑的语言,极具爆发力地给我们展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基调,感人至深。

其次,拜伦与格瓦拉,自身的丰富经历,就是一部“拜伦式英雄”的史诗。

如果说叛逆是“拜伦式英雄”的第一个表现,那么敢于和自己所属阶级决裂,而选择做下层民众利益捍卫者的拜伦和格瓦拉,则不失为这一英雄形象的践行者!

如果说冒险是“拜伦式英雄”的又一个表现,那么横渡欧洲大陆的拜伦和纵穿南美大陆的格瓦拉,则不失为这一英雄形象的推动者!

如果说奋斗是“拜伦式英雄”的终极表现,那么辗转于意大利和希腊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拜伦,纵横在古巴和玻利维亚争取民族自由运动中的格瓦拉,则又不失为这一英雄形象的坚定捍卫者!



拜伦和格瓦拉,以高度的浪漫主义精神,以强烈的英雄主义情怀,成就了自己笔下的“拜伦式英雄”。

正如格瓦拉自己曾经说过:“如果说我们是浪漫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分子,我们想的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我们将一千零一次地回答说,是的,我们就是这样的人。我们郑重承诺:永不放弃,直至梦想实现。让我们忠于理想,让我们面对现实。”

三、拜伦与格瓦拉的浪漫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源于对共同的不平等现实的抗争。

世人都知道,时势造英雄。英雄拜伦和格瓦拉,除了促成他们相同人生的个人因素外,还有着异曲同工的时代背景。

拜伦所生活的时代,欧洲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14——17世纪的文化复兴以及之后的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早已打开尘封已久的思想闸门;浩浩荡荡的新航路的探索,则使得新兴资产阶级获得坚实的物质基础;突飞猛进的科技,又使资产阶级在变革时代的洪流中如虎添翼。

年轻的拜伦,目睹着英国正在转型中的政治变革和日新月异的工业革命,同时,也关注着大革命以来法国社会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甚至,他也以期待的眼神渴望着欧洲大陆的其他地区,也能在枯萎的旧制度中散发出新的生机。

然而,希望越大,失望便越大。新兴资产阶级以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运动思想家设计的蓝图构建起来的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却是以新的不平等取代了旧的不平等。失望至极的拜伦,在他固有的叛逆精神和英雄主义推动下,或以诗为武器,或亲自投身于争取自由的革命洪流中。英雄从而凌空而出!

再看格瓦拉生活的时代背景,彼时的南美,虽与拜伦所处的欧洲有很多具体的不同,但其不平等的社会本质却是相同的。


众所周知,南美自哥伦布开辟新航路以来,便逐步沦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从此,土地广袤、资源丰富的南美,便受尽殖民者的剥削和压迫。悠久的印第安文明,在孤独中繁荣了数千年之久后,却在人类走向融合的历史狂潮中毁于一旦。

幸运的是,正是拜伦所处时代的欧洲巨变,给了南美人民从殖民统治中摆脱出来的机遇。当伊达尔哥、玻利瓦尔纵横南美大陆,殖民统治的丧钟便已敲响。

或许,年轻的格瓦拉,在内心深处也曾多次升腾过对玻利瓦尔等人的敬意吧!

然而,紧随其后的“门罗宣言”,却使整个拉美再次沦为美国的后花园。这一宣言是时任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于1823年12月2日向国会提出了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被称为“门罗宣言”,即后来被称之为“门罗主义”。

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三个基本原则:即“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不干涉”原则和“美洲体系”原则。

二战结束后,南美人民摆脱美国控制,独立自主发展国家的呼声日益强烈。当然,美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后花园。所以,武力干涉或扶持南美各国亲美势力以图继续控制南美,成为美国的手段。

格瓦拉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涌现出的英雄人物。

结语:

拜伦和格瓦拉,一对心心相印的“孪生兄弟”,两颗“休戚与共”的伟大灵魂,穿越时空,终究碰面。

当然,造英雄的不仅是时势,还有内心强烈的使命感,以及那扑面而来的动人的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情怀,还有他们身上共有的“拜伦式英雄”的特质!

标签 结合作品分析拜伦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