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

拼搏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7篇,从心理学的研究角度来看

admin

本文目录一览

请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万能钥匙这部电影,谢啦

最近闲暇之余,看了一部据说比较适合高智商的人看的电影《万能钥匙》,抛开这部电影惊悚的场景和背后映射的宗教色彩不谈,电影的结局注定了这是一个悲剧,一个邪恶最终战胜善良,好人最后没有得到好报的悲剧。电影的最后,20多岁美丽善良姑娘的灵魂,被困在一个垂垂老矣的身体里,痛苦而无助地等待死亡,还有比这更加绝望的事情吗?

电影的开头,可是看出来她原本是生活得活色生香的,泡泡夜店,谈谈恋爱,生活本来可以一直这么美好的继续下去的,直到她选择了一份新的工作,于是也便为自己规划了一条不归路。下面开始分析电影:

首先,女主人公是一位被愧疚困扰的人,因为和她的父亲疏于沟通,根本没有照顾过生病的父亲,父亲就离世了。于是她心存愧疚,耿耿于怀,选择了临终关怀的工作----照顾那些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通过这种方式减轻自己的愧疚,期望可以获得心灵的安宁。这是她为什么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得要到一个破旧诡异的旧房子里面去照顾一个垂危的素昧平生的老人的原因。不是因为她真的有多么高尚,而是她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自我的救赎。

在她意识到有危险的时候,本来打算一走了之的时候,有一个镜头,她转过头,看见了花园里孤独而无奈的老人,她然后又看了看自己和父亲的照片,彼时必然是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于是在准备离开的时候又选择了留下。

看见了吧,愧疚是一种多么可怕而强大的力量,坚强,顽固,几乎可以让人失去最基本的防御和思考能力。

其次,女主人公太过善良。善良是一种美德,但是过分的善良就未必了。当她的室友劝她离开时,告诉她,那个人不是她的父亲,但是她单纯的善良使她产生了拯救他的勇气和欲望。

后来,当凯罗兰成功逃脱出来之后,她本来已经安全了,可是她却选择了要回去救那位素昧平生的老人(当然,实际上是另外一个年轻的灵魂,困在这个身体里)。她的自以为是的善良泛滥到了自不量力的地步,从而忽略了自身的危险,这份自以为是的善良最后没有帮到她,反而害了她。

这里不得不提一句,她对路克毫无保留的信任,让她最后无路可逃。明明意识到危险之后,她居然将信任生死攸关的事情托付给一个刚刚认识的并不了解的朋友,这也是她单纯的所在。这就告诉我们,轻易地去相信别人是很危险滴。

在影片的结尾,凯罗兰的挚友,那位年轻漂亮的黑人姑娘出现时,不知道有没有注意这两个巫师的眼神,(因为他们是黑人,所以有着黑人独有的审美观),那眼神让我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下一个受害人会是谁?极有可能会是凯罗兰身边最亲近的人。

看见了吧?过分的善良,很多时候并非是一种慈悲,因为我们都不是救世主,过分的善良会高估自己的能力,最后伤害的往往可能是身边最亲近的人。

这个电影的结局是一个邪恶的灵魂占据了凯罗兰年轻充满活力的身体,而女主自己的灵魂被困在那个丑陋而衰老的身体里面,孤独而绝望地等待死亡,当两个同样被困的灵魂,目光碰触的一瞬间,我分明感觉到了彻骨的悲凉和绝望。

最后,其实她原本可以逃脱的,但是她为什么最终没有逃脱呢?因为她相信了。电影里面有句台词:如果你不相信,他就不会伤害你。两个巫师最后对着凯罗琳说了一句话:“我们已经等你很久了”也就说他们之前失败过很多次,但是最后还是成功了。

抛开这里面的宗教色彩不谈,这可以说一种信仰问题,如果你相信了,那么它就真的存在了;如同中国的鬼神之说,信则灵,不信则不灵。当惊恐万分的姑娘最后试图用巫术的方式获得庇护时,结局就已经注定了,因为她完全相信了,于是也就落入了他们的圈套。虽然最后她对着镜子大喊:“I don’t blieve”,但是明显是那么的虚弱,自欺欺人。

所以,有很多时候,你亲耳听到的,别人亲口说出来的也未必一定是真的,比如有人说“我一点也不难过,我一点也不伤心、我过得很好之类的,”不过是借助语言微博的力量给自己一点自欺欺人的慰藉和安慰罢了。

(二)
看完电影,我想起一位相熟的朋友,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是非常相似的,最起码我这么认为。一样的心存愧疚,一样的过分善良,一样的对某种冥冥之中的东西产生了莫名的相信。

我的这位朋友因着对前一段失败情感的愧疚,一直单身至今,对周围如花似玉的美女视而不见,绝非是作秀,是真的毫不动心。那种愧疚,像长在他身体里面的一颗肿瘤,或者说藏在他身体里面的一个魔鬼,时不时就会发作,折磨得他体无完肤,痛苦不堪。他采取的是一种自我惩罚的方式来获得短暂的解脱和安宁,不肯交女朋友,不肯结婚生子,甚至于对于自己的生活也是过着一种简单到近乎自虐的方式。令不了解他的人,百思不得其解。或许他们获得自我救赎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因为愧疚产生了异于常人的生活方式。

看看,愧疚是多么可怕的而一种力量,在解开这个心结之前,会伴随生命一起,随影随行,无法摆脱。

倘若愧疚再加上泛滥而过分的善良的话,那就无药可救了,如同病入膏肓的病人一样,难以医治。只不过他没有想到和看到的是,他自以为是的善良,偏执的愧疚,最后伤害的其实往往是他身边最亲近的人,和真正爱他的人。有很多时候过分的善良,自以为是的善良,比不善良更加残忍,因着这份善良,他伤害的是身边最亲近的人还不自知,更因着这份善良,被伤害的人越发不忍苛责。

而且,善良的人在自以为可以帮助和拯救别人的时候,因为被需要,所以是可以获得一种满足感的。所以当下次有个特别善良的男人想要帮助你时,不要想当然认为他对你有意思,其实这不过是他的性格使然。他不帮助你,一样会帮助别人,当有人有求于他时,他不会也不懂得拒绝,这是优点,更是缺点。

其实,这也是我一个致命的弱点,老是担心会伤害到别人,结果最后为难和伤害了自己,因此对着自己这种自以为是的善良,有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厌弃。

最后说说信仰,倘若有一天我联系不到他了,别人告诉我说:他遁入空门了,我一点也不感到奇怪。他必然是自己把自己逼到了极限,于是选择了这么一种方式获得永久的安宁和彻底的解脱;因着这种情绪的折磨和困扰,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已经开始相信因果报应和轮回了,开始相信自己和佛有缘了,所以有一天他真的绕不过去了,选择这种方式来获得解脱也未可知,尽管我认为这不是一种真正的解脱,更像一种逃避。

他曾经对我说过:他觉得冥冥之中有一只推手推着他走进佛的世界,其实也许他不知道的是,背后的那个人,不是任何的其他人,而恰恰是他自己。倘若他自己无法战胜自己,那么将永远无法获得解脱,即便有一天真的四大皆空了,也不过是一种逃避的方式罢了。中国著名的佛学大师赵朴书,人家还娶了两任妻子呢,没有真的四大皆空,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著名的一代宗师。

我始终认为,佛学推崇的并不是所谓的四大皆空,倘若真的四大皆空,和行尸走肉有什么分别。我觉得,佛学的精髓是佛学所传承的精神,告诫我们要宽容、豁达、感恩,不抱怨,不偏执,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各种境遇,虽然我自己并做不到。

希望我的这位朋友能早日走出阴霾,摆脱出来,否则我估计要真的要去寺庙里去拜访他了。

最后补充一下电影的细节,当时凯罗琳把路克叫进她的房间,向他展示那条写有help me的床单时,薇儿丽进来时的表情很诡异,很像一个女人在吃醋,而那个男人对这个女人说了一句话: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可惜凯罗琳没有注意。如果当时她就注意到两人关系的不寻常,只怕最后也不会去求助他而把自己送上不归路了。

哈,写到最后我明白了,原来这部电影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又是惊悚,又是宗教,又是信仰的,无非是告诉我们这个在中国早就耳熟能详的道理,就是那两句烂熟于心的话: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啊。。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8bde78fb01015mkr.html

多看心理学方面的书有什么好处?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7篇,从心理学的研究角度来看-第1张-游戏相关-拼搏

1、能够减轻惧怕和担忧

我们经常会去担心明天的事情,如换单位或是考试等事情,其实这些就是担忧或是惧怕,明天还是要面对。但是却很少人能让心灵平静如水,勇敢面对困难,认识到自己精神和潜力的强大。

2、可以换位开导自己

不断的否定负面情绪,不断的鼓励自己。看心理学书籍最大的好处就是学会审视自己的内心,换个角度看事情,安慰和鼓励自己。

3、可以世事洞明

社会无非就是人际的交往,现在的人都精于世故。看心理学书籍可以学会世事洞明,能够坦然面对困难,也能看洞悉对方的大概想法。做个识时务和聪明的人,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7篇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篇1

设计心理学一套共有四本,这本设计心理学是日常的设计,还有另外三本书还没有来得及读,分别是:与复杂共处,情感化设计,未来设计。

通读全书,个人感觉作者并非在讨论某一个问题和某一个设计的秘诀和方法,而是传递一种希望透过表象,直达用户内在需求的关怀,那就是抓住本质,抓住用户需求和事实发展的最本源。

开篇道,如果在旅馆里弄不清怎么开关水龙头,或者面对不熟悉的炉灶或电灯开关时,即使再聪明的人也会手足无措。唐纳德。a。诺曼大胆地指出,不是你太笨,而是物品的设计没有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和心理。对于我,读了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在平时的生活中,我都会留心观察身边的设计,发现好的设计,当然也会各种吐槽那些不好的设计。

书中也讲到了心理学的概念,也就是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所以对于学设计来讲,是很有必要去读下有关心理学的书籍的,这样的话有助于我们的专业的提升的因为设计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创造性活动。

像《设计心理学》这本书表述的那样,设计师和客户都不是最终用户,我们不能了解每一个用户的想法,每个事物的原理,然而我们可以学会抓住设计的本质、还事物以本源,这样即使世界变幻莫测,时代脚步永不停息,设计却也将会是永恒的。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篇2

读了《爱的教育》,我的心被震撼,仿佛经受了一次次爱的洗礼。其中一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

卡罗菲玩雪时不小心打伤了老职员的眼睛。尽管他当时非常害怕,但还是在同学的鼓励下,来到受伤者家中,勇敢地承认了错误。他强忍眼泪,把最心爱的宝贵得像生命一样的邮票送给了老人,作为回报老人原谅他的礼物。出人意料,老人康复后,又把邮票还给了卡罗菲,还送给他三张更加珍贵的邮票。是啊,这就是爱!如果没有同学的耐心开导和鼓励,卡罗菲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站出来的,那就将有无辜的人当替罪羊。正是同学的关爱使卡罗菲勇敢地承认了错误。卡罗菲也以爱心和诚意得到了老人的谅解。

老人不但归还邮票而且又赠送邮票,这难道不是更伟大的爱吗?故事充满了爱,爱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发展、升华……于是,我想到了自己,想到了同龄人。爱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还能继续传递吗?现在的我们,除了书本上的知识,还学到了些什么呢?我们已经忽视了身边的爱而习惯了许许多多的理所当然:自己的学习用品是给自己用的,即使别人来借,也编出充分的理由不借;爸爸妈妈应该为我们准备好一切,因为这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老师对我们应该是循循善诱,呕心沥血,因为这是老师的工作……反观这一切,不是因为我们身边没有爱,而是我们心中没有爱。故此,无论世界有多美好,我们仍然感觉苍白。

所以当“吾日三省吾身”,从我做起,去爱爸爸妈妈、老师同学,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去关心身边的事物,去拥抱美好的一切。让我们像故事中的人学习,学会爱,敞开心扉去爱。让爱在你、我、他之间传递延伸,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绚烂多姿!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篇3

我爱读书,因为从书中我能够得到很多欢乐、很多知识。

今日我要向同学们推荐一本好书,大家看!就是我手中拿的这本《爱的教育》,它是一本流传世界各国的儿童名著,是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才完成的。这是一本日记体的 ,记载了小学生安利柯整整九个月的四年级生活。

爱贯穿了整篇 ,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教师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并且整部 都是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来写的,相信同学们都能读懂,因为整本书以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100个与孩子有关的故事:有《扫烟窗的孩子》、《班长》、《感恩》等等,有安利柯的好朋友卡隆的侠义之举,有品学兼优的班长代洛西的助人为乐;也有诺琵斯的傲慢无礼;还有朴实可爱的“小石匠”,坚强不息的克洛西……

小安利柯和他周围的人们追求的是一个至善至美至爱的世界,难怪夏丏尊先生一边流泪一边翻译这本书。他当时就许下心愿,必须要把这部 译出来,“不光是给孩子们读,还要介绍给父母们和教师们读,让大人们都跟他一样,流一些感动的眼泪”。

刚刚升入三年级,教师就向我推荐了这本书。当我捧起这本书时,我立即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那一个个爱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它使我懂得了怎样去爱伙伴、爱教师、爱父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总之,是《爱的教育》使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同学们,赶快行动起来,也来读读这本书吧,相信你们也必须会爱上它!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篇4

?爱的教育》是以一个三年级小学生日记的体裁写出的。是叙述了小主人公安利柯每天的故事,字里行间,皆离不开一个“爱”字。父爱,母爱,友爱,师生之情……等很多动人的故事。现在就让我来带领大家遨游这本书的海洋吧!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动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文中讲到了因父母负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着联络。可自从上次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清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可尔想妈妈想的快死了。终于,13岁的马可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无奈地相信了这个理解事物程度并不逊于成年人的孝子一定能成功。筹备好了一切,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马可尔对母亲深深的爱肃然起敬。再想想自己,和马可尔同样的岁数,却显得这样无知,这样渺小。只要发生一点芝麻绿豆的小事,就把火往妈妈身上撒,真是太不应该了……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篇5

暑假期间翻阅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对于心理学,特别是教师和儿童的心理特征得到一定的了解。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本书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范围和意义,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不同类型的学习,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中的心理学原理,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定。在大致浏览这些内容后,我觉得受益颇多,暂且写下其中几点感受。

首先一点,我从感性上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问,而不是我以前所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比如说处理学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怎样从个性中提炼出共性,又怎样在对共性的总结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还有怎样实现学生学习的最优化,怎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让其对某些枯燥的只是感到厌烦;还有怎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此等等。在书中介绍到了很多不同时代的着名学者的观点,各有利弊,都很值得思考。读了这些,我才逐渐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备受重视,被广泛研究的学科。

第二,不光是理论,书中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很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书中举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后,这些原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渐渐明白起来,真的感慨颇多。

第三,教育心理学提供的不只是一个研究结果,它所提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方法,指导你怎样利用这些看起来书面化的大理论,把他们真正变为指导你教学的利剑。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都有值得你特别去关注的地方,而每个学生又都是相似的,都有共性让你总结规律,更好的认识教学。教育心理学所提供的这些科学的研究法我认为不管今后是否从事教育事业都是让人从中受益良多的。原来一直不明白所谓量表是什么东西,现在才开始懂得原来心理学是这样一门精密的科学,要求很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才能懂得如何从数据中了解人内心的世界。

第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心理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如果,将来我能够有幸从事教育事业,一定好好应用了解到的心理学知识,做一个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篇6

虽然上学时也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但理论知识领悟得还不深刻。暑假里重读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师范院校专业基础可教材《教育心理学》感觉受益匪浅。

让我收获最大的是第四章教学心理中教学目标的设计一节,它让我对我们每节课都要出示的教学目标有了新的认识。第一,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一旦教学目标确立了,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第二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第三,教学目标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学伊始,教师将教学目标明确地告诉学生,有助于指引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上。其中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有助于我们从多角度、多水平、多层次去考虑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问题。它提醒每一位教师,使学生获取知识或者能简单回忆我们所教内容远不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我们必须努力帮助学生达到更高水平的认知目标。

其次,从感性上让我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而不是我以前所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比如说处理学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怎样从个性中提炼出共性,又怎样在对共性的总结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还有怎样实现学生学习的最优化,怎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让其对某些枯燥的只是感到厌烦;还有怎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此等等。在书中介绍到了很多不同时代的著名学者的观点,各有利弊,都很值得我思考。读了这些,我才逐渐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备受重视,被广泛研究的学科。不光是理论,书中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很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书中举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后,这些原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渐渐明白起来,真的感慨颇多。

还有,我在读完以后有了这样的认识:我认为教师读《教育心理学》第一,是因为我们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第二,是因为我们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书中许多观点,都让我开始对我们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确实,不管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最后还都要靠“人”来实现。所以教育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教育问题,就要解决人的问题。我们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人物,要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就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那么老师的专业地位就仅仅是学科知识吗?我想,教师的专业地位更加体现在教师对教育心理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不仅要加强学科知识的提升,更要加强教育心理知识的钻研,让我成为一位真正的好教师。恐怕任何一位教师,没有多年的经验积累,是很难把这些理论的知识和教学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的教育的一大缺憾吧。

书中最后一章教师心理中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对我帮助也很大。教师是一种特殊职业,工作对象是未成年的学生。教师的情绪变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如果教师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烦躁、易怒、处理问题不理智,或者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就会损伤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作风,养成不良的心态。长期以来,由于师范教育中心理学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继续教育中也很少重视心理学的训练,学校对教师的业务考评大多局限于所教授的学科专业知识。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致使我们许多教师缺少心理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既不能准确判断出学生心理方面的异常,也不能正确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去科学地分析学生心理,解决心理问题。仅此还不够,应当在所有教师中加强心理学进修,使教师队伍的心理学修养和应用心理科学的能力有普遍提高。创造一代身心健康的学生,就是创造未来。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篇7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助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社会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起构成了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其研究领域设计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学科生命力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人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中。研究社会心理学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所以,当我阅读完《社会心理学》后,第一个感受就是不仅要吸收其中包含的理论意义,更要实践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读了这本书,也让我对窗口的服务工作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下面我就谈谈在窗口服务中的一些 心得体会 。

接触到《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后,我发现将心理学引入到行政服务窗口工作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在严格执行行政服务系统工作人员文明服务手册的同时,我们窗口还实行微笑式服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如果都搞一刀切式的服务态度,产生的效果未必好。看了《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后,掌握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对各种服务态度、服务方法对我能正确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需要,并进行针对性的和周到的服务有很大的帮助。在窗口工作中,在推行微笑式服务时,如果服务对象属于活泼型,情绪外露,兴趣广泛,工作人员要热情接待、周到办事,做到以热对热;如服务对象为安静型,表现为情绪稳定,自信心较强,这样的对象不喜欢我们过分热情,针对这样的服务对象,我们要做到不卑不亢,热情适度,以静对静;如服务对象为兴奋型,语言坦率,喜欢提各种问题甚至意见,对这类服务对象,我们除了热情接待外,还应以和蔼亲切的态度,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尽量满足其要求;如服务对象为抑郁型,这类对象想得很细微,语言谨慎,我们除了热情外,还要有耐心,细致体贴地为其服务,以诚取信。

正是如此,我根据《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中的知识和原理,把握服务对象的心理,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提供服务对象所“需要”的服务,从而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窗口形象。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次有幸拜读了《心理学与生活》。

拿到它时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自己是个心理学的“门外汉”,但让人欣慰的是,对于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是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教材是非常合适的一本入门书籍。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通过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知识。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学方法,认识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希望老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寻找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盗梦空间》

在看《盗梦空间》之前我看过另外一部关于梦境和现实的日本动漫《红辣椒》,讲述的是利用梦境治疗现代人心理疾病的医生,化身侦探打击利用梦境统治世界的机器人的故事。反应了对当代工业对人的异化的问题,十分精彩,但《盗梦空间》在任务心理与梦境处理上更加深入成熟,尤其是人物心理问题的解决更为细腻。

我从几个方面来利用心理学所学的知识分析了《盗梦空间》。

一、 梦的构成元素

影片《盗梦空间》中有一个盗梦团队,人为的打造梦境;成员的分工与梦的构成元素形成了对应的关系。

盗梦者——梦的形成的内在诱因

盗取别人梦境里的思想的男柯布是影片中梦营造的原因,他为了窃取思想,或是植入思想,而为人制造梦境。但在现实生活中,人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做梦,弗洛伊德解释梦是潜意识的展现。

前哨者——梦形成前的外在诱因

在影片中有一个前线放哨,负责前期的资料搜集、信息打探等准备工作的成员。他为梦提供先前素材,“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们的梦也受到现实生活的影响,会出现现实生活的影子,因此在梦中往往会与现实混淆。

筑梦师——梦中的场景

负责建筑各级梦境中的大体环境框架,对梦中环境的细节进行局部修改。梦中的场景往往可以奠定一个梦的基调,反映出梦主人的心情和精神状态。

伪装者——梦中的角色

负责在梦中伪装成特殊人物(通常是和目标人物关系比较亲近的人)以更好地从潜意识层面影响目标人物。在梦中,往往完美会梦到其他的人物,在《释梦》中解释道这些人物象征了主人内心的不通角色,是各种意识的投射。

魅影——梦中的情结

影片中,柯布的魅影是妻子,因为她的死心存深深的负罪感,所以其潜意识中的亡妻会偶尔出现在联梦中,对行动进行干扰。而在我们的梦中也会有经常出现挥之不去的“魅影”,我认为这往往会是我们潜意识中最在意,最重要的部分,其往往与童年经历相关。

传统意义上对梦的解释正是依托对这些梦的构成要素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的,中国的《周公解梦》就是通过对人们生活习惯,风俗习惯儿总结出的要素与内涵的对照表。

二、 柯布的心理结构

我认为对与梦的形成和解释适用于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但对于一个的内心分析荣格的理论更为细致。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也是一种整体人格结构理论。他把人格的总体称为心灵,认为心灵既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有机整体,又是一个层次分明、相互作用的人格结构。它由三个层次组成:意识、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意识,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到的部分。荣格认为人的意识发展过程就是人的“个性化”过程,曾经的盗梦生涯让柯布成为一个逃犯,对他人充满敌意。但同时意识也在不断地充实、完善和塑造着新的自我。最终柯布完成了自我救赎,重新回归家庭。

个体无意识,荣格认为对人格及其发展影响最大的还是无意识,它包括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个体无意识是无意识的表层,它包含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由于它是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和个体的经验相联系的心理内容,因此被称为个体无意识。

个体无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情结”的形式表现出来,指的是他的心灵被某种“心理问题”强烈地占据了,使他无法思考任何其他事情,而他本人却没有意识到。柯布的情节就是他在妻子的意识中植入的怀疑,最终造成妻子自杀。这是他一切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人格面具,柯布的人格面具是一个冷静,干练,理智的团队领导,所以当他的内心出现问题是他拒绝告诉伙伴,而是压制和掩藏。

柯布的阿尼玛和阴影都是自己的妻子。他意识中最原始的动力和最黑暗隐密、最深层的邪恶倾向结合在一起,因此他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扭曲,他面临的心理问题是复杂,困难的。

由此看来柯布是一个有着严重心理问题的人,因此故事不仅仅是一次任务完成的过程,更是一次内心治愈的过程。

三、 释梦4层世界

《盗梦空间》营造了4层梦境,一步步深入到任务的内心世界。第一层梦境:目标人物费舍听到关于父亲的消息,进入到他的敏感区域,他与皮特叔叔的对话表现出他对于父亲的排斥。柯布处于执行任务的状态,只是出现了自我梦境中的火车。

第二层梦境:费舍发现是皮特叔叔伪装绑架,对他产生了怀疑,对父亲的看法产生松动。柯布的内心对于妻子的愧疚更近一步,出现了妻子跳楼的窗台。

第三层梦境:费舍来到雪山,这个场景不是盗梦团队设定的,因此是费舍内心的真实写照:他与父亲的关系是冷漠,苍白,包裹在内心深处的。柯布为了救回迷失的队员,决定回到潜意识世界,面对自己的错误。

第四层梦境:费舍被杀害所以跌入潜意识世界,被救回后,他来到父亲床前。打开保险箱,即打开了自己的心结,里面的风筝是盗梦团队所不知道的,因此是费舍自己的梦境,他自己完成了救赎,解开了父亲与自己的心结。而柯布则在第四梦境与妻子说出真相,原谅了自己。

这是一部发生在意识结构内的当代动作科幻片,亦是一部找寻自我,治愈心灵的心理片。其中费舍和柯布是两条明显的心理治愈线索,但其中的大亨,制药师,伪装者都在此次梦境中有了人生的领悟。尤其是大亨表现较为明显:慢慢从精明的只剩下理智的商人慢慢的在四维空间里成长,他是制药师和他自己口中的旅客。却在这一段旅行中找回生命的真谛,从第三层梦境他临终前的话和苏醒后的目光落着点就可以看出。

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关于表现心理、意识活动的影片也越来越多。前不久上映的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利用不同的角色,形象的表现了人类的喜怒哀乐。可见心理学已经不再是课本里枯燥乏味的科学,而更加深入,直接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标签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7篇

从心理学的研究角度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