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

拼搏

英国作家霍勒斯·沃波尔的代表作:哥特式《奥特朗托堡》_梅尔斯的秘密

admin

本文目录一览

英国作家霍勒斯·沃波尔的代表作:哥特式 《奥特朗托堡》

英国作家霍勒斯·沃波尔的代表作:哥特式《奥特朗托堡》_梅尔斯的秘密-第1张-游戏相关-拼搏

霍勒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 1717-1797)出身显赫,是1721至1742年的英国首相奥福德伯爵第一罗伯特·沃波尔的第四个,也即最小的儿子;1779年他哥哥的儿子奥福德伯爵第三去世后,他继承拥有了奥福德伯爵第四的爵位。

那是一七 *** 年六月初的一天夜里,沃波尔在黑暗中睡着之后,后来他在一封给他的信徒威廉·科尔牧师的信中这样说到此事:"六月初的一天清晨,我从梦中醒来,这梦我全都记得起来,(是一个很逼真的梦,因为有一个像我的哥特式 的开头)我觉得我是在一个古堡里,而且在那个大楼梯的最高一级,我看到一只穿盔甲的巨手。"这虽是一个恶梦,但赋予了沃波尔创作的灵感。于是"当天晚上,"沃波尔说,"我坐下来开始写起来"。最初他是"一点也不晓得我为什么要写或要写些什么"。但是随着"作品一点点写出,我也渐渐爱上它了,加上我很喜欢思考非政治的东西,简单说,我是那么的被我这不到两个月就写完的故事所吸纳,以致一天夜里,我从大约六点钟喝茶时起,一直写到第二天凌晨半点,我的手和手指都累得无法握笔写完那段中的那一句……"沃波尔就这样完成了他的哥特式 《奥特朗托堡》。

《奥特朗托堡》这个题目就是非常有特征性的。堡即城堡,虽然有时也用以指豪华的宅邸或乡间的庄园,但一般都是指中世纪欧洲的要塞,大多为国王和贵族领主领土内的住所;奥特朗托也有它的特殊含义,它是位于奥特朗托海峡萨伦蒂纳半岛的一个义大利古港,原为古希腊的居民点,后虽归罗马统治,长时期来仍一直保持希腊语言和文化。

《奥特朗托堡》不但题目蕴涵了作者浓厚的崇古情结, 的故事也离奇恐怖。奥特朗托公国的君主曼弗雷德,因儿子康拉德在举行婚礼之时意外地死于突然飞来的一袭巨盔之下,决定娶新娘为妻,休掉自个的发妻,以延续家系、保住领地。伊莎贝拉被这求婚吓坏了,她得到一位相貌酷似原奥特朗托君主"好人阿方索"肖像的年轻农民西奥多的帮助,从地道逃到附近的一座教堂里。但是后来,出现了一队神秘骑士,其中的"巨剑骑士"系伊莎贝拉的父亲弗雷德里克,他是阿方索的近亲,受圣地隐士嘱托,要讨伐僭越王位的曼弗雷德。最后,由于圣地隐士显灵,还有阿方索的身影显现,宣称西奥多才是奥特朗托堡的合法继承人。出于对怪异现象的恐惧,尤其是阿方索庞大的鬼魂像预言中说的逐渐增大,穿透了城堡的顶端,使曼弗雷德吓得精神崩溃,误杀了亲生的女儿,并坦白了自个祖父当年篡位的罪行,离开了王位,与原配妻子归隐修道院。

不但情节曲折, 的背景,中世纪的城堡,地下的通道和幽暗的走廊,暗藏的密室、暗门和机关,特别是不时显现的幽灵鬼魂和巨盔、巨剑等超自然现象,如血从雕像的鼻孔中滴下,画像中的人一声长叹从镜框里跑出等等,甚至脚步声、关门声,都使读者产生一种神秘感,组合成一个典型的"哥特式故事"。格雷曾写道,说他和剑桥的朋友们看过此书后,"晚上都不敢睡觉"。

作为一位作家,沃波尔还写过一部 *** 主题的悲剧《神秘的妈妈》(1768),但他的《奥特朗托堡》是最成功的,虽然对人物的刻画上显著缺乏心理深度。沃尔特·司各特称赞《奥特朗托堡》说, 的可贵之处是"在于把一则有趣的虚构故事建筑在古代骑士传奇基础上的首次尝试"。

由于《奥特朗托堡》的影响,不仅直至一九 *** 它发表二百周年之时至少已再版一百五十次,非常多译本还尚未计算在内;更重要的是随着它,一种新的题材,即所谓"哥特式 "在英国风行一时,产生了一大批这一类的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克拉拉·里夫的《英国老男爵》(1778)、威廉·贝克福德的《瓦特克》(1786)、安·拉德克利夫的《福雷斯特的罗曼斯》(1791)、《尤道夫的神秘事迹》(1794)和《义大利人》(1797)、威廉·戈特温的《凯莱布·威廉姆斯》(1794)、马修·格里高利·刘易斯的《僧人》(1796)、玛丽娅·埃奇沃思的《拉克伦特堡》(1800)、查尔斯·罗伯特·马图林的《漫游者梅尔莫斯》(1818)、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1818, 1831年重印);其中安·拉德克利的三本、埃奇沃思的《拉克伦特堡》、刘易斯的《僧人》和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尤其是《弗兰肯斯坦》最为著名。此外,像威尔基·柯林斯的《白衣女人》(1860)、《月亮宝石》(1868)和谢里丹·勒法努的《塞拉斯叔叔》(,1864)和布拉姆·斯托克的《德库拉》(1897),甚至在查尔斯·狄更斯的《荒凉山庄》、《远大前程》以及美国作家查尔斯·布罗克登·布朗、埃德加·爱伦·坡和纳撒内尔·霍桑的某些作品中,也都可以看到《奥特朗托堡》的影响。

英国哲学家贝特兰·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谈到浪漫主义时说,浪漫主义者"喜欢奇异的东西:幽灵鬼怪、凋零的古堡、昔日盛大的家族最末一批哀愁的后裔、催眠术士和异术法师、没落的暴君和东地中海的海盗";在他们"写的 及故事里,见得到汹涌的激流、可怕的悬崖、无路的森林、大雷雨、海上风暴和一般讲无益的、破坏性的、凶暴猛烈的东西"。

哥特式 起始于十八世纪随后并繁荣起来,其社会文化背景,主要就是这段时期浪漫主义的兴起。浪漫主义者对理想主义压抑感情、否认神秘的反拨,和对罗素指出的这些奇异事物的热衷;以及它的美学基础,即人们对恐怖事物的双重感情。但追溯起它的发祥地的时候,文学史家们和读者则不可以不想到霍勒斯·沃波尔在那里写成《奥特朗托堡》的"草莓坡"。

鲁迅先生简介


鲁迅先生简介
鲁迅简介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在这一生中他写了 ,散文,杂文.
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弃医习文《华盖集》与封建主义和洋奴买办文化思想作斗争,锋芒所指,已从广泛的社会批评转到激烈的政治斗争。“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就毫无忌惮加以批评”《华盖集》语言凝炼精悍,勾画典型形象,讽刺深刻而精辟。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亦舒也有同名 《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同时也是一部港产电影的名称。
鲁迅先生的个人资料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后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倾注了他的大部分生命与心血于杂文创作中。他的杂文极具批判性,鲁迅曾把杂文分为“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所强调的正是杂文的“批评”内涵与功能。
顺次翻开鲁迅生前出版的14本杂文集,就可以看到一部不停息地批判,论战,反击的思想文化斗争的编年史:从《热风》开始的对封建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一直延续到《且介亭杂文末编》对国民党政府的法西斯专政的抗议,对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路线的反击。
扩展资料:
鲁迅学术思想
鲁迅的文学史思想极为丰富深刻,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熠熠光辉。他创造性地从事了文学史的编撰工作,留给后世两部文学史专著——《中国 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为我国的文学史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极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不利于创作的现实客观条件,他本来计划要写的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在有生之年未能完成。支持鲁迅进行学术创作的两大观念,其一,早期的进化论的文学史观,其二,中后期的马克思唯物论指导的文学史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
鲁迅:简历个人资料
鲁迅简介资料
【人物评说】
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 、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
成就鲁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的婚姻,从更广阔的角度来讲,或者称之为命运。
在那个时候,鲁迅不休朱安其实是为她好,朱安是个受封建教育残害的女子,鲁迅如果与之离婚,朱安势必不会再嫁,甚至会使朱安在那个社会中备受歧视。与朱安的婚姻不能拒绝却又无从改变,她彻头彻尾就是旧思想残害的女性代表。
许广平确实是鲁迅人生道路上的红颜知己,鲁迅与许广平于1926年相遇并相恋,在与许广平相恋后,她的思想也让鲁迅深受影响,鲁迅立即摆脱创作的低谷,他的思想也比以前更为激进,创造了更多鼓舞人心的作品。
鲁迅其实只是想找个精神上的伴侣,不用与他齐高,但他内心也希冀与他般配。遗憾的是,命运开了个玩笑。
【鲁迅与许广平】
我寄你的信,总喜欢送到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绿色铁筒内,我总疑心那里是要慢一点的,然而也不喜欢托人带出去,于是我就慢慢地走出去,说是散步,信收在衣袋内,明知被人知道也不要紧,但这些事自然而然似觉合有秘密性似的。信送到邮局,门口的方木箱也不愿放进去,必定走到里面投入桌子下。
【亦学亦友的爱恋】
鲁迅,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原名周树人。1892年,入三味书屋读书,后因家道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常遭人冷眼,连家族分房都是既差且小,倍感世态炎凉。
1898年,鲁迅入南京水师学堂。之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3月,公费赴日本留学。刚开始先学习了日语,后来转学医学。后来因为母亲的要求,鲁迅不得不回家接受了家里订的婚约与朱安结婚。但很快他又返回日本继续求学去了。
他和朱安过着无爱的夫妻生活达二十个春秋,而朱安就一如传统的绍兴太太般地做着家务,奉养着母亲。
1909年,鲁迅回国后,教过书,也曾在政府任过职。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狂人日记》,抨击了家族制度与封建礼教的弊害。随后几年又发表了《阿Q正传》《伤逝》《孔乙己》等 。
1923年秋天,鲁迅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讲课,认识了许广平。
许广平,1898年2月12日出生于广州。1923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虽然当时正值花季,但早有着远大的报国之心,因此对鲁迅既好奇又崇拜。
鲁迅上课的那天,许广平就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当时,鲁迅穿着褪色的暗绿夹袍,褪色的黑马褂。衣身上许多补丁,连皮鞋的四周也满是补丁。在许广平的印象里就是一团的黑。那补丁呢,就是黑夜的星星,特别熠眼耀人,两寸长的头发,粗而且硬,笔挺地竖立着,真当得怒发冲冠。讲课速度很快,往往铃声一响就不见了人影,但也没有一个人逃课。
在与鲁迅接触之后,许广平发现鲁迅是一个平易近人而又和蔼幽默的人,所以在后来的课堂中,许广平就放松了很多,在课堂上也表现得格外积极,因此,在鲁迅的眼中,她是一个聪明又有才气的学生。
1925年3月,许广平写信向鲁迅求教,他们之间有了进一步的接触,原本疏远的师生关系有了突破。
1925年8月8日,因一篇《女师大启事》文,刘和珍、许广平等15名学生被认为是恣意扰乱,极端破坏,要家长、保证人从速来校领回该生即日出校。正当许广平惊恐走投无路之际,鲁迅冒着风险伸出了援助之手,邀请许广平住到了他的家里。
在鲁迅家中,许广平经常帮鲁迅抄书稿。1925年,许广平第一次向鲁迅表达了自己的爱。但刚开始鲁迅有所犹豫,因为他考虑到许广平要面对妻妾的名分问题。同时,鲁迅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社会的关注。另外,中国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老师同学生是两个辈分,所以老师同学生恋爱那是不可想象的。
1925年10月12日,许广平以平林笔名,在鲁迅主编的《国民新报》副刊上,发表了《同行者》一文,表示要与鲁迅携手同行,一心一意地向着爱的方向奔驰。
1926年8月,鲁迅离开北京赴厦门大学任教,许广平同车南下,到广州的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任训育主任。
1927年1月,鲁迅到了广州,担任中山大学教务主任兼文学系主任,许广平任他的助教。同年10月18日,两人同居于上海东横滨路景云里第二弄二十三号。
当消息传出后,许多人为此进行了长时间的非议与指责。在上海时,鲁迅专心从事写作。为了支持和帮助鲁迅,许广平放弃了工作。精心照料鲁迅的饮食起居,还替鲁迅查找有关资料,抄写稿件,与鲁迅共同校对译著等。
1929年,许广平生子,鲁迅为其取名周海婴。
1930年,鲁迅因革命斗争被国民党通缉,许广平曾多次陪同鲁迅外出避难。
1933年5月,两人将此前的书信编辑成《两地书》出版,作为他们爱情的见证。
1936年1月,鲁迅的肩及肋骨出现剧痛,医生诊断为胃疾,但一直发烧。到了6月份,略有好转,大家都以为他的病已经好了。但是到了10月18日黎明前又发病,气喘不止,19日上午5时25分逝世。
此后的数十年里,许广平决心完成鲁迅的未竟之业,整理编写了大量的鲁迅遗文,直至1968年3月3日,在北京逝世。
奥斯卡·王尔德简介_个人资料
奥斯卡·王尔德简介_个人资料
奥斯卡王尔德于1854年生于都柏林,曾就读于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和牛津的麦格达林学院。在他最风光的年代,他被推崇为知名作家及语言大师达十五年之久。他奢华的生活引领着社会时尚,他唯美的思想掀起了文学史上著名的唯美运动;他装扮奇特,天性直率这一切使得他声名大噪。
而作为一名天才诗人和优秀的文艺批评家,他文学上的成就主要在于他的诗作、 ,而最主要的是剧作,其中《真诚最要紧》
被公认为他的传世杰作。王尔德特立独行,放浪不羁。他广交朋友,也为自己树敌众多。1895年在一连串的不幸事件之后,他被宣判为猥亵罪而入狱服苦役两年。
1897年获释出狱后,他流亡海外,大部分时间在法国逗留,最后死于巴黎。王尔德最后的岁月是在凄凉孤寂、自暴自弃中度过的。他声名扫地,穷困潦倒。
但是他的智慧和他的作品却并不因此而退色,依然光芒四射。编者简介编者玛利亚利奇系《奇耻大辱》一书的作者。该书也已由麦克奥马拉图书有限公司出版。
2000年是英国文坛著名人物爱尔兰作家、社会名流、更是一位才子的奥斯卡王尔德辞世100周年。然而就在100年前,他的不朽英名在顷刻间毁于一旦。今天的我们思索一下其中的原因还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吧!
给了王尔德致命一击的武器实在是太不起眼了只是一张最平常不过的小小的名片。不过,上面多了这么一行潦潦草草的字:给奥斯卡王尔德道貌岸然者。
写这行挑衅的字的人是一位性情暴躁的贵族约翰舒尔图道格拉斯,八世昆士白利侯爵。他在自己的夜总会里把这张名片交给王尔德,想以此惹火这位声名正如曰中天的作家,使他在一怒之下做出蠢事或者说出蠢话。
侯爵的用心非常清楚:他想让他的小儿子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勋爵与年长他16岁的王尔德断绝往友,也为自己树敌无数。他的敌人终于等来了好时机:维多利亚晚期的英国被触怒了王尔德的地位一落千丈,从峰顶跌到了谷底,他不再是社交界的宠儿了。但他还在背水一战。
在4月26日法庭开庭的当天,尽管证据对他不利,他还是为自己做了精彩辩护,以致于陪审团都难以定夺,案件不得不重新审理。这一次长老会占了上风,1895年5月25日王尔德被判有罪,服苦役两年。此时距他的剧作《真诚最要紧》的成功首演仅仅三个半月。
1897年5月刑满获释的当晚,王尔德登上了开往法国的轮船。
此时的王尔德名誉扫地,众叛亲离,妻子和他离了婚,永远不许他见到自己的孩子。他从此再没踏上英国的土地。他化名塞巴斯蒂安梅尔莫斯从事写作,希望东山再起。
到头来,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却只有一部《利丁监狱之歌》在法国写成,1898年在英国发表时没署名。流亡法国期间尽管王尔德偶有朋友造访,包括忠诚的罗伯特罗斯、马克斯-比尔伯姆,甚至还有他的波宝,但王尔德的生活非常痛苦,他孤独寂寞、自暴自弃,饱受病痛的折磨。1900年11月30日,王尔德耳部感染引发脑膜炎在巴黎病逝。他在贫病交加、痛苦寂寞中结束了一生,享年46岁。
像王尔德这样跌得这么快、这么重的作家实在是绝无仅有。王尔德被判入狱后,他的剧作遭到了禁演,作品也不再出版。在维多利亚晚期的英国虔诚保守、恶语中伤的重压下,一代才子王尔德就这样轰然垮掉了,他成了人们心中世纪末颓废派文人中的品行堕落的典型。也许他很快就会作为一名文坛怪杰湮没在人们的记忆中。然而,没有了王尔德的世界很快就凸显出了不同:缺少了他,不但英国的戏剧界,整个文学界乃至时尚界都贫乏了许多。
于是渐渐地,他的剧作重又登上了英国的舞台,他的短篇 和其他作品也重又出版发行。渐渐地,人们重又开始记起了他的举止做派,更记起了他令人目眩的机智诙谐。
而在他离开人世百年后的今天,王尔德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仍在赢得新的崇拜者。作为剧作家,他作品中的精彩语言被广为引用,在戏剧界除莎士比亚外无人能与他抗衡;作为一代才子,他诙谐幽默的可爱形象长久地活在人们的心中,有此殊荣者寥寥无几。
去世前不久,王尔德接过一杯香槟,对朋友说:如果新的世纪来临而我还依然活着的话,那英国可真的受不了了。然而,在又一个新世纪又一个新千年即将来临的今天,王尔德却依然雄踞着英国文坛的重要一角。
也许人们会奇怪王尔德为何位尊若此,因为他并非著述颇丰、题材多样,他的著作并不多,且多为讽喻之作。
个中原因也许在于他人性的丰富多面吧!诚然,王尔德并非文学大师,他只是一个文坛才子,但他的含义可不只这些。他虽然一直以唯美主义者和妙语连珠的智慧才子的面目示人,其实他一直藏而不露的是他的热情、包容,他是逆境中我行我素的风流才子,他对人生、对人类的虚荣有入木三分的理解。
作为《王尔德的绝妙睿语》的前言,这最后一句一定要留给他自己:我们都是掉到地沟里的人了,可有的人却还在悠闲地数星星。
张海迪名言,张海迪的简介资料
张海迪的简介资料:
张海迪,汉族,山东省文登人,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1983年3月7日,团中央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光荣称号,并作出向她学习的决定。1960年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习,并学习针灸,在当地行医。1982年7月23日同王佐良结婚。1983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张海迪树立为宣传偶像。张海迪得到了两个赞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张海迪历任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11月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
张海迪名言:
1、只要心还在跳,就要努力学习。
2、一百次倒下,就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3、天才都是在痛苦中诞生的。
4、我感谢生活给了我一支能说话的笔,它让我去倾诉了,去抗争,我不仅活着,而且在写作中放飞了心灵。
5、作为女性,应该宠辱不惊,或者说荣辱不惊,这是一种人生境界。
6、今天我们的生活依然需要澎湃的激情,一个人有了激情才会热爱生活,才有生活的动力。
7、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
8、像所有矢志奋斗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寻本身当做真正的幸福。
9、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只小船,理想是小船的风帆。
10、在困境里,要树立信心,相信一切都会过去,还要自我鼓励,以乐观的心态战胜困难。
11、当你突然面对那么多的闪光灯、笑声、掌声,调整自己最重要,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必始终像一泓碧水,那么蓝,那么深。
12、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13、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14、我像颗流星,要把光留在人间。
15、如果没有不断更新的爱情,婚姻的花朵就会枯萎。
16、假如真的有假如的话,我是一个健康的人的话,我想我会做的比现在,比今天还要好。
17、一个人要奋斗,内在的力量才是永恒的,总是依靠别人鼓劲是不会长久的。
18、我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不愿意一生无所作为,做一个无聊的人。不多学些东西,我就不舒服。我愿把我的一生献给我喜爱的事业。我的腿虽然不好,可是多年我一直是那样的乐观,对美好的生活充满激情。
19、如果我能站起来的话,我想我试试跳舞,真的,这是我内心深处的一种最大的愿望。虽然我这么多年没有跳过舞,但是我一直没有停止生命的舞蹈,我想生命的舞蹈可能比现实的舞蹈更美丽。
王阳明简介_个人资料
王阳明简介_个人资料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宋代大学者张载提出的儒家最高道德理想,以此来形容王阳明的一生亦不为过。
王阳明出生于明朝中叶,在那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学术委靡之时代,他怀着成为圣贤的抱负,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创下了令人瞩目的世功和学说。王阳明命途多舛,屡试未中,及第之后入朝为官,在任兵部主事时,因反对刘瑾等宦官为政,被贬谪为龙场的驿丞,后来受朝廷重用,平乱屡建世功,荣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在学术思想方面,他钻研朱熹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对存天理、灭人欲之说产生了疑惑,认为朱子学说不是真正的圣人之学,心学才能解释其中的困惑。从而转学陆九渊的学说,随后创立了心学。
纵观王阳明的人生历程,虽然一路坎坷,但他世功显赫,学名昭昭,成为中国历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显著作为的大家。
中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曾说:王阳明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复活者。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甚至认为,王阳明是近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
可见,王阳明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精神的传承和立新两方面的重要地位。
王阳明的思想流传千古,响彻中外。
王阳明的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心学说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人心是根本的问题,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统一于心。
针对当时社会言行不一的弊病,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之说,纠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他认为知行是不能够分离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总之,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
王阳明摸索的致良知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明洁的本真状态,是通过主体的意识达到自我道德的修养,规范自我的行为。
致良知被称为王阳明心学的核心部分。
王阳明的一生都在坚持自度度人、成己成人的原则。从良知出发,人人皆是平等的,凡人也可以成为圣人。只要维护心为本体,做到心外无物,追求透彻的本心,胸怀洒脱、超然入圣,就没有什么困难可言!这个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禁锢,为委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一时间心学占据了当时学术的主导地位。
王阳明的心学旨在呼唤人的本体意识,着重强调个体本身的价值和自我人性的修养。
心学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现在的社会也具有深刻的意义。
为什么16世纪以来它在国内不温不火,反而广泛传播到周边国家,尤其是日本,乃至之后对明治维新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人写的《日本之阳明学》一书说: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王学所赐。
20世纪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看到这样的场景:不论在火车上、电车上或轮渡上,凡是在旅行的时候,总看到许多日本人都在阅读王阳明的《传习录》,且有很多人读了之后,就闭目静坐,似乎是在聚精会神,思索这个哲学的精义。
其二,王阳明的《传习录》为什么那么难读,以至于多有言说王阳明的故事、事功、事迹和其提出的如知行合一、心即理等著名论断者,而少有精读集心学之大成的原著《传习录》者,心学的精髓是什么,什么是本体,什么是一,为什么是一以贯之,为什么一定要亲自去读《传习录》,对人生、社会、现代发展与各类组织提升有何意义,等等。
心学结论简单到极点,但简单是最终极的复杂。
鲁迅先生的死亡原因
鲁迅的死因是胃疾去世。
民国二十五年1月,鲁迅肩及肋骨皆出现剧痛,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出版。2月,开始续译《死魂灵》第二部。5月15日再发病,医生诊断胃疾,自后发热未愈,5月31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情况不乐观。6月,身体略有好转,鲁迅及身边的人都认为“鲁迅先生好了”。
6月9日写《答托洛斯基派的信》,8月5日写《答徐懋庸并
后世纪念
鲁迅文学奖
鲁迅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该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旨在奖励优秀中篇 、短篇 、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的创作,奖励中外文学作品的翻译,推动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纪念场所
截止2013年9月,中国国内共有11处鲁迅纪念场所:他们分别是北京的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鲁迅故居;上海的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鲁迅故居、鲁迅墓;厦门的厦门鲁迅纪念馆,广州的广州鲁迅纪念馆,南京的南京鲁迅纪念馆,绍兴的绍兴鲁迅纪念馆、绍兴鲁迅故居以及浙江临海县的临海鲁迅展览馆。
其中除了浙江临海鲁迅展览馆属于个人主办的民间鲁迅纪念馆外,其他均属于 主办。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上海、北京和绍兴。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鲁迅
鲁迅的主要作品及内容简介
鲁迅的代表作品及主要内容:
1、《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 ,首发于《新青年》月刊。文中讽刺了中国封建礼教和中国人的陋俗,最终收录在鲁迅的短篇 集《呐喊》中。
2、《阿Q正传》
《阿Q正传》描写了辛亥革命并未给农村带来真正的改革,并透过农村中贫穷雇农阿Q的艺术形象,影射人性的劣根性,如卑怯、精神胜利法、善于投机等。
3、《伪自由书》
《伪自由书》是鲁迅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以杂文为武器进行政治斗争和思想批判的战斗记录。
4、《集外集拾遗》
《集外集拾遗》书名系由作者拟定,部分文章由作者收集抄录,有的加写“补记”或“备考”。但未编完即因病中止,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是由许广平编定印入。
5、《且介亭杂文末编》
《且介亭杂文末编》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收录了鲁迅在1936年所写的杂文三十五篇。包括《〈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我要骗人》,《写于深夜里》,《

鲁迅先生的资料


鲁迅先生的资料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的文学史思想极为丰富深刻,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熠熠光辉。他创造性地从事了文学史的编撰工作,留给后世两部文学史专著——《中国 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为我国的文学史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扩展资料:
????1908年8月,鲁迅从日本回国,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担任初级部的化学和优级部的生理卫生课,同时兼任生物学科的翻译。他在编写的《人生象学》讲义中,冲破禁区,写了
鲁迅对科学普及的主要贡献,是在他的著作和翻译方面。他1898年编《莳花杂志》,1902年著《说钼》和《中国地质略论》,与别人合编《中国矿产志》,翻译了法国科学幻想 家儒勒·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1904年翻译了《北极探险记》,1907年著《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1930年翻译《药用价值》,1933年著《“蜜蜂”与“蜜”》等等,直到生前最后时刻,还念念不忘翻译法国科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
鲁迅的这些著作和翻译作品,在当时起到重要作用。《说钼》是我国最早介绍法国居里夫人发现镭的经过的论文。《中国地质略论》和《中国矿产志》,是我国最先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研究中国地质的著作。当时8个月内连续3次再版,可见影响很大。
鲁迅还大力倡导创办科普杂志。1925年,他在《华盖集·通讯》中写道:“单为在校的青年计,可看的书报实在太缺乏了,我觉得至少还应该有一种通俗的科学杂志,要浅显而且有趣的。”在中国,他还最早提出用幻灯和电影一类的形式来介绍科学知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
鲁迅:简历个人资料
鲁迅简介资料
【人物评说】
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 、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
成就鲁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的婚姻,从更广阔的角度来讲,或者称之为命运。
在那个时候,鲁迅不休朱安其实是为她好,朱安是个受封建教育残害的女子,鲁迅如果与之离婚,朱安势必不会再嫁,甚至会使朱安在那个社会中备受歧视。与朱安的婚姻不能拒绝却又无从改变,她彻头彻尾就是旧思想残害的女性代表。
许广平确实是鲁迅人生道路上的红颜知己,鲁迅与许广平于1926年相遇并相恋,在与许广平相恋后,她的思想也让鲁迅深受影响,鲁迅立即摆脱创作的低谷,他的思想也比以前更为激进,创造了更多鼓舞人心的作品。
鲁迅其实只是想找个精神上的伴侣,不用与他齐高,但他内心也希冀与他般配。遗憾的是,命运开了个玩笑。
【鲁迅与许广平】
我寄你的信,总喜欢送到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绿色铁筒内,我总疑心那里是要慢一点的,然而也不喜欢托人带出去,于是我就慢慢地走出去,说是散步,信收在衣袋内,明知被人知道也不要紧,但这些事自然而然似觉合有秘密性似的。信送到邮局,门口的方木箱也不愿放进去,必定走到里面投入桌子下。
【亦学亦友的爱恋】
鲁迅,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原名周树人。1892年,入三味书屋读书,后因家道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常遭人冷眼,连家族分房都是既差且小,倍感世态炎凉。
1898年,鲁迅入南京水师学堂。之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3月,公费赴日本留学。刚开始先学习了日语,后来转学医学。后来因为母亲的要求,鲁迅不得不回家接受了家里订的婚约与朱安结婚。但很快他又返回日本继续求学去了。
他和朱安过着无爱的夫妻生活达二十个春秋,而朱安就一如传统的绍兴太太般地做着家务,奉养着母亲。
1909年,鲁迅回国后,教过书,也曾在政府任过职。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狂人日记》,抨击了家族制度与封建礼教的弊害。随后几年又发表了《阿Q正传》《伤逝》《孔乙己》等 。
1923年秋天,鲁迅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讲课,认识了许广平。
许广平,1898年2月12日出生于广州。1923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虽然当时正值花季,但早有着远大的报国之心,因此对鲁迅既好奇又崇拜。
鲁迅上课的那天,许广平就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当时,鲁迅穿着褪色的暗绿夹袍,褪色的黑马褂。衣身上许多补丁,连皮鞋的四周也满是补丁。在许广平的印象里就是一团的黑。那补丁呢,就是黑夜的星星,特别熠眼耀人,两寸长的头发,粗而且硬,笔挺地竖立着,真当得怒发冲冠。讲课速度很快,往往铃声一响就不见了人影,但也没有一个人逃课。
在与鲁迅接触之后,许广平发现鲁迅是一个平易近人而又和蔼幽默的人,所以在后来的课堂中,许广平就放松了很多,在课堂上也表现得格外积极,因此,在鲁迅的眼中,她是一个聪明又有才气的学生。
1925年3月,许广平写信向鲁迅求教,他们之间有了进一步的接触,原本疏远的师生关系有了突破。
1925年8月8日,因一篇《女师大启事》文,刘和珍、许广平等15名学生被认为是恣意扰乱,极端破坏,要家长、保证人从速来校领回该生即日出校。正当许广平惊恐走投无路之际,鲁迅冒着风险伸出了援助之手,邀请许广平住到了他的家里。
在鲁迅家中,许广平经常帮鲁迅抄书稿。1925年,许广平第一次向鲁迅表达了自己的爱。但刚开始鲁迅有所犹豫,因为他考虑到许广平要面对妻妾的名分问题。同时,鲁迅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社会的关注。另外,中国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老师同学生是两个辈分,所以老师同学生恋爱那是不可想象的。
1925年10月12日,许广平以平林笔名,在鲁迅主编的《国民新报》副刊上,发表了《同行者》一文,表示要与鲁迅携手同行,一心一意地向着爱的方向奔驰。
1926年8月,鲁迅离开北京赴厦门大学任教,许广平同车南下,到广州的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任训育主任。
1927年1月,鲁迅到了广州,担任中山大学教务主任兼文学系主任,许广平任他的助教。同年10月18日,两人同居于上海东横滨路景云里第二弄二十三号。
当消息传出后,许多人为此进行了长时间的非议与指责。在上海时,鲁迅专心从事写作。为了支持和帮助鲁迅,许广平放弃了工作。精心照料鲁迅的饮食起居,还替鲁迅查找有关资料,抄写稿件,与鲁迅共同校对译著等。
1929年,许广平生子,鲁迅为其取名周海婴。
1930年,鲁迅因革命斗争被国民党通缉,许广平曾多次陪同鲁迅外出避难。
1933年5月,两人将此前的书信编辑成《两地书》出版,作为他们爱情的见证。
1936年1月,鲁迅的肩及肋骨出现剧痛,医生诊断为胃疾,但一直发烧。到了6月份,略有好转,大家都以为他的病已经好了。但是到了10月18日黎明前又发病,气喘不止,19日上午5时25分逝世。
此后的数十年里,许广平决心完成鲁迅的未竟之业,整理编写了大量的鲁迅遗文,直至1968年3月3日,在北京逝世。
奥斯卡·王尔德简介_个人资料
奥斯卡·王尔德简介_个人资料
奥斯卡王尔德于1854年生于都柏林,曾就读于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和牛津的麦格达林学院。在他最风光的年代,他被推崇为知名作家及语言大师达十五年之久。他奢华的生活引领着社会时尚,他唯美的思想掀起了文学史上著名的唯美运动;他装扮奇特,天性直率这一切使得他声名大噪。
而作为一名天才诗人和优秀的文艺批评家,他文学上的成就主要在于他的诗作、 ,而最主要的是剧作,其中《真诚最要紧》
被公认为他的传世杰作。王尔德特立独行,放浪不羁。他广交朋友,也为自己树敌众多。1895年在一连串的不幸事件之后,他被宣判为猥亵罪而入狱服苦役两年。
1897年获释出狱后,他流亡海外,大部分时间在法国逗留,最后死于巴黎。王尔德最后的岁月是在凄凉孤寂、自暴自弃中度过的。他声名扫地,穷困潦倒。
但是他的智慧和他的作品却并不因此而退色,依然光芒四射。编者简介编者玛利亚利奇系《奇耻大辱》一书的作者。该书也已由麦克奥马拉图书有限公司出版。
2000年是英国文坛著名人物爱尔兰作家、社会名流、更是一位才子的奥斯卡王尔德辞世100周年。然而就在100年前,他的不朽英名在顷刻间毁于一旦。今天的我们思索一下其中的原因还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吧!
给了王尔德致命一击的武器实在是太不起眼了只是一张最平常不过的小小的名片。不过,上面多了这么一行潦潦草草的字:给奥斯卡王尔德道貌岸然者。
写这行挑衅的字的人是一位性情暴躁的贵族约翰舒尔图道格拉斯,八世昆士白利侯爵。他在自己的夜总会里把这张名片交给王尔德,想以此惹火这位声名正如曰中天的作家,使他在一怒之下做出蠢事或者说出蠢话。
侯爵的用心非常清楚:他想让他的小儿子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勋爵与年长他16岁的王尔德断绝往友,也为自己树敌无数。他的敌人终于等来了好时机:维多利亚晚期的英国被触怒了王尔德的地位一落千丈,从峰顶跌到了谷底,他不再是社交界的宠儿了。但他还在背水一战。
在4月26日法庭开庭的当天,尽管证据对他不利,他还是为自己做了精彩辩护,以致于陪审团都难以定夺,案件不得不重新审理。这一次长老会占了上风,1895年5月25日王尔德被判有罪,服苦役两年。此时距他的剧作《真诚最要紧》的成功首演仅仅三个半月。
1897年5月刑满获释的当晚,王尔德登上了开往法国的轮船。
此时的王尔德名誉扫地,众叛亲离,妻子和他离了婚,永远不许他见到自己的孩子。他从此再没踏上英国的土地。他化名塞巴斯蒂安梅尔莫斯从事写作,希望东山再起。
到头来,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却只有一部《利丁监狱之歌》在法国写成,1898年在英国发表时没署名。流亡法国期间尽管王尔德偶有朋友造访,包括忠诚的罗伯特罗斯、马克斯-比尔伯姆,甚至还有他的波宝,但王尔德的生活非常痛苦,他孤独寂寞、自暴自弃,饱受病痛的折磨。1900年11月30日,王尔德耳部感染引发脑膜炎在巴黎病逝。他在贫病交加、痛苦寂寞中结束了一生,享年46岁。
像王尔德这样跌得这么快、这么重的作家实在是绝无仅有。王尔德被判入狱后,他的剧作遭到了禁演,作品也不再出版。在维多利亚晚期的英国虔诚保守、恶语中伤的重压下,一代才子王尔德就这样轰然垮掉了,他成了人们心中世纪末颓废派文人中的品行堕落的典型。也许他很快就会作为一名文坛怪杰湮没在人们的记忆中。然而,没有了王尔德的世界很快就凸显出了不同:缺少了他,不但英国的戏剧界,整个文学界乃至时尚界都贫乏了许多。
于是渐渐地,他的剧作重又登上了英国的舞台,他的短篇 和其他作品也重又出版发行。渐渐地,人们重又开始记起了他的举止做派,更记起了他令人目眩的机智诙谐。
而在他离开人世百年后的今天,王尔德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仍在赢得新的崇拜者。作为剧作家,他作品中的精彩语言被广为引用,在戏剧界除莎士比亚外无人能与他抗衡;作为一代才子,他诙谐幽默的可爱形象长久地活在人们的心中,有此殊荣者寥寥无几。
去世前不久,王尔德接过一杯香槟,对朋友说:如果新的世纪来临而我还依然活着的话,那英国可真的受不了了。然而,在又一个新世纪又一个新千年即将来临的今天,王尔德却依然雄踞着英国文坛的重要一角。
也许人们会奇怪王尔德为何位尊若此,因为他并非著述颇丰、题材多样,他的著作并不多,且多为讽喻之作。
个中原因也许在于他人性的丰富多面吧!诚然,王尔德并非文学大师,他只是一个文坛才子,但他的含义可不只这些。他虽然一直以唯美主义者和妙语连珠的智慧才子的面目示人,其实他一直藏而不露的是他的热情、包容,他是逆境中我行我素的风流才子,他对人生、对人类的虚荣有入木三分的理解。
作为《王尔德的绝妙睿语》的前言,这最后一句一定要留给他自己:我们都是掉到地沟里的人了,可有的人却还在悠闲地数星星。
张海迪名言,张海迪的简介资料
张海迪的简介资料:
张海迪,汉族,山东省文登人,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1983年3月7日,团中央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光荣称号,并作出向她学习的决定。1960年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习,并学习针灸,在当地行医。1982年7月23日同王佐良结婚。1983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张海迪树立为宣传偶像。张海迪得到了两个赞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张海迪历任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11月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
张海迪名言:
1、只要心还在跳,就要努力学习。
2、一百次倒下,就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3、天才都是在痛苦中诞生的。
4、我感谢生活给了我一支能说话的笔,它让我去倾诉了,去抗争,我不仅活着,而且在写作中放飞了心灵。
5、作为女性,应该宠辱不惊,或者说荣辱不惊,这是一种人生境界。
6、今天我们的生活依然需要澎湃的激情,一个人有了激情才会热爱生活,才有生活的动力。
7、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
8、像所有矢志奋斗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寻本身当做真正的幸福。
9、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只小船,理想是小船的风帆。
10、在困境里,要树立信心,相信一切都会过去,还要自我鼓励,以乐观的心态战胜困难。
11、当你突然面对那么多的闪光灯、笑声、掌声,调整自己最重要,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必始终像一泓碧水,那么蓝,那么深。
12、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13、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14、我像颗流星,要把光留在人间。
15、如果没有不断更新的爱情,婚姻的花朵就会枯萎。
16、假如真的有假如的话,我是一个健康的人的话,我想我会做的比现在,比今天还要好。
17、一个人要奋斗,内在的力量才是永恒的,总是依靠别人鼓劲是不会长久的。
18、我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不愿意一生无所作为,做一个无聊的人。不多学些东西,我就不舒服。我愿把我的一生献给我喜爱的事业。我的腿虽然不好,可是多年我一直是那样的乐观,对美好的生活充满激情。
19、如果我能站起来的话,我想我试试跳舞,真的,这是我内心深处的一种最大的愿望。虽然我这么多年没有跳过舞,但是我一直没有停止生命的舞蹈,我想生命的舞蹈可能比现实的舞蹈更美丽。
王阳明简介_个人资料
王阳明简介_个人资料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宋代大学者张载提出的儒家最高道德理想,以此来形容王阳明的一生亦不为过。
王阳明出生于明朝中叶,在那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学术委靡之时代,他怀着成为圣贤的抱负,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创下了令人瞩目的世功和学说。王阳明命途多舛,屡试未中,及第之后入朝为官,在任兵部主事时,因反对刘瑾等宦官为政,被贬谪为龙场的驿丞,后来受朝廷重用,平乱屡建世功,荣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在学术思想方面,他钻研朱熹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对存天理、灭人欲之说产生了疑惑,认为朱子学说不是真正的圣人之学,心学才能解释其中的困惑。从而转学陆九渊的学说,随后创立了心学。
纵观王阳明的人生历程,虽然一路坎坷,但他世功显赫,学名昭昭,成为中国历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显著作为的大家。
中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曾说:王阳明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复活者。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甚至认为,王阳明是近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
可见,王阳明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精神的传承和立新两方面的重要地位。
王阳明的思想流传千古,响彻中外。
王阳明的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心学说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人心是根本的问题,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统一于心。
针对当时社会言行不一的弊病,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之说,纠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他认为知行是不能够分离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总之,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
王阳明摸索的致良知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明洁的本真状态,是通过主体的意识达到自我道德的修养,规范自我的行为。
致良知被称为王阳明心学的核心部分。
王阳明的一生都在坚持自度度人、成己成人的原则。从良知出发,人人皆是平等的,凡人也可以成为圣人。只要维护心为本体,做到心外无物,追求透彻的本心,胸怀洒脱、超然入圣,就没有什么困难可言!这个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禁锢,为委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一时间心学占据了当时学术的主导地位。
王阳明的心学旨在呼唤人的本体意识,着重强调个体本身的价值和自我人性的修养。
心学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现在的社会也具有深刻的意义。
为什么16世纪以来它在国内不温不火,反而广泛传播到周边国家,尤其是日本,乃至之后对明治维新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人写的《日本之阳明学》一书说: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王学所赐。
20世纪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看到这样的场景:不论在火车上、电车上或轮渡上,凡是在旅行的时候,总看到许多日本人都在阅读王阳明的《传习录》,且有很多人读了之后,就闭目静坐,似乎是在聚精会神,思索这个哲学的精义。
其二,王阳明的《传习录》为什么那么难读,以至于多有言说王阳明的故事、事功、事迹和其提出的如知行合一、心即理等著名论断者,而少有精读集心学之大成的原著《传习录》者,心学的精髓是什么,什么是本体,什么是一,为什么是一以贯之,为什么一定要亲自去读《传习录》,对人生、社会、现代发展与各类组织提升有何意义,等等。
心学结论简单到极点,但简单是最终极的复杂。
鲁迅一生的简短介绍
鲁迅,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1882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
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鲁迅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鲁迅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鲁迅先生的主要事迹和贡献
鲁迅先生生平事迹:
鲁迅先生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锒铛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也因此卖了房子。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
光绪二十四年,4月,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12月,被本家叔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
民国七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 《狂人日记》,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
民国十四年,“女师大风潮”进一步升级,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正义斗争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除佥事职务,同年,鲁迅向平政院状告章士钊。
民国十九年,2月,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3月2日,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被选为常务委员,作《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演讲。
民国二十五年,10月17日病复发,18日黎明前疾病发作,气喘不止。19日上午5时25分逝世。
扩展资料
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 、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 建立了中国 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他的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书。
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家都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作为翻译家他大量的翻译了外国的文学作品、科学自然作品为开启民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作为美术爱好者鲁迅大量引进了西方木刻、版画作品,并在精神、理论和精神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学习木刻、版画艺术,极大的推进了现代木刻、版画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现代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他与同时期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
收集到的
1、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2、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3、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呼啸山庄的自然意象文献综述怎么写

哥特式 是西欧文学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充满着神秘与恐怖,给人以独特的心灵震撼和审美感受。它盛极一时,许多作家都受到过它的影响,直到今天,哥特式手法都以其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得到作家们的青睐。哥特式 源远流长,本文试从其起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来揭示:在西方文学中一直有这样一股“哥特传统”的暗流,它时隐时现,与“两希”源头并存,可谓
西欧文学与文化的第三条源流。

关键词 :哥特式,神秘,恐怖,第三源头

近 20 年研究综述

一. 哥特式 的特征和文学史地位

布兰丹 ·亨尼塞在 《哥特式 》一书中总结了哥特式 的特征: “哥特式”

这个术语有三种主要含义:野蛮,好像中世纪的哥特部落;中世纪,和与之相联的城堡、带甲武士和骑士精神;超自然,和随之而来的恐怖、未知与神秘。

《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中说:哥特式 拒绝平淡,偏好峭壁和悬崖、折磨与恐怖、巫术、恋尸癖以及心神不定。它沉浸于鬼魅出没、突然死亡、地牢、妖术、幻觉和预言之中。这一批评式术语涵盖了大量的反常性作品,这些作品表现了自然力和超自然力的聚合与冲突。这类 在18世纪的最后几年进入繁荣期,它的影响的余波,它的耸人听闻的手法的重要方面,从勃朗特到狄更斯时期直至当代的英语文学,可以连续的被感受到。

美国评论家赖特认为:要了解近两百年来的文学,必须具备一定的哥特式 的知识。

肖明翰、刘新明等人也认为:哥特 自 18 世纪中期从英国诞生以来,一直拥有广泛的读者,不仅在英国确定了自己的地位,而且还影响到其它一些国家,特别是德国和美国的文学创作。它吸引了各时期、各流派的作家,将哥特 的手法大量运用于创作以安排情节,深化主题,增强作品的效果,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二百多年来,在英美不仅通俗作家热衷于哥特作品的创作,而且许多第一流的诗人和作家,如英国的司各脱、柯勒律治、拜伦、雪莱、济慈、狄更斯、勃朗特姐妹、康拉德、福斯特、戈尔丁和美国的布朗、华盛顿·尔文、爱伦·坡、霍桑、马克·吐温、詹姆斯、福克纳、奥康纳、莫里森等人都要么直接创作过脍炙人口的哥特故事,要么把哥特 的手法大量运用于创作之中,使哥特 从通俗 这一文学领域的“边缘地位”得以进入文学的中心和文学发展的主流,从而在英美文学中逐渐形成了十分突出的哥特传统。

二、解读“哥特”一词

人类学意义上:哥特是所谓的蛮族之一。古代欧洲的一个民族。他们住在日尔曼部落的最东部,占据南多瑙河盆地和黑海沿岸的土地,被第聂伯河划分成东哥特和西哥特,两个独立的部落。西哥特人善于移动,攻下罗马,最终被同化到已在西班牙建立起的罗马文化中, 8 世纪时被摩尔人征服,同伊比利亚的拉丁成分混为一体。东哥特人穿过巴尔干到意大利,公元 493 年占领了意大利,公元 555 被吸收到拜占庭帝国中 。

艺术风格上:出现于十二世纪晚期,主要体现在建筑与绘画上,起源于法国的巴黎附近。从来源上看,哥特式美术和建筑借鉴了罗马技术,但是把它们置于与前辈完全对立的一种革新的美学观点。哥特式风格在建筑上主要是运用了飞檐扶壁,这样可以使墙体的负担大为减轻,使在墙面上开出大幅的玻璃花窗成为可能,同时使建筑的整体具有强烈的向上的特征。这样,从视觉角度来看,建筑——主要是教堂——具有高耸入云的外观,而其内部空间则在大幅的彩色玻璃花窗透射出的迷离光线和更高的中庭的双重作用下给人强烈的升腾感,同时又优雅纤细。 主要用于建造教堂和城堡。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和英国的圣·保罗大教堂堪称代表性建筑。这种建筑的特点是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狭窄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内部,阴森的地道甚至还有地下藏尸所等。在那些崇尚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文艺复兴思想家眼里,这种建筑代表着落后、野蛮和黑暗,正好是那取代了古罗马辉煌文明的所谓“黑暗时代“( the Dark Ages )的绝妙象征;因此,用那个毁灭了古罗马的“野蛮”、“凶狠”、“嗜杀成性”的部落的名字来指称这种建筑风格自然就再适合不过了。这样,在文艺复兴思想家们的影响下,哥特一词逐渐被赋予了野蛮、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时代、中世纪等多种含义。

哥特式作为恐怖、黑暗的代名词则成为 这种叙事艺术中的一种风格。恐怖的、黑暗的、怪诞的、野蛮的,就像“拜占庭式”意指了不必要的繁复那样,哥特式( Gothic )成为了一个形容词。 到了 18 世纪后期,哥特一词又成了一种新的 体裁的名称。这种 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者荒野为背景,故事往往发生在过去,特别是中世纪;故事情节恐怖刺激,充斥着凶杀、暴力、复仇、强奸、乱伦,甚至常有鬼怪精灵或其它超自然现象出现; 气氛阴森、神秘、恐怖,充满悬念。

三. 哥特式 和运用了哥特式手法的代表作家作品

1764 年,《奥特朗托堡》诞生,作者是英国的荷拉斯 · 沃尔浦尔,这是哥特式 的开山之作。

其他的代表作有:

英国理查生的《克莱丽生》

英国 克拉拉·利弗的《年老的英国伯爵》

英国安娜 · 拉德克利弗的《乌多尔弗之谜》、《意大利人》

英国威廉 · 贝克福德的《瓦塞克》

英国马修·刘易斯的《修道士》 ( The Monk , 1796 )

爱尔兰马图林的《漫游者梅尔莫斯》

英国詹姆士 · 郝格的《一个已开释的罪者的自传和忏悔》

英国司各特的《玛米思》

英国玛丽 · 雪莱的《弗兰肯斯坦》

德国霍夫曼的大部分作品

英国 B ·斯托克的吸血鬼

美国爱伦坡的大部分作品

运用了大量哥特式手法的作品:

英国狄更斯的《荒凉山庄》,《远大前程》

英国勃朗特姐妹的《简·爱》和《呼啸山庄》

英国哈代

英国罗特特·布朗宁

法梅里美的《维纳斯雕像》、《熊人洛奇》

美国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去吧,摩西》、《我的弥留之际》、《圣殿》、《押沙龙!押沙龙!》、《坟墓的闯入者》、《纪念爱米莉的一朵玫瑰花》

美国霍桑的《红字》

美国费兰纳里·奥康纳的《妇人难寻》

美国特鲁曼·卡波特的《别的声音,别的屋子》

美国卡森·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金眼睛中的映像》

美国查德·赖特的《土生子》、《吸血鬼访谈录》

英国班布里奇的《裁缝》、《到瓶子工厂游玩》

英国 达夫妮 · 杜穆里埃的《蝴蝶梦》

美国斯蒂文金

四. 哥特式 的心理和美学基础

哥特式 的心理基础是人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在阅读哥特故事时,我们既感到强烈的恐惧,同时又确信自己的安全,我们既能在幻觉中置身险境,但又从心底知道危险不会真的降临在自己身上,这时,我们就能感到一种强烈的愉悦。

哥特式 的美学基础是和恐惧相关的壮美。 18 世纪时,英国美学家伯克( Edmund Burke )在讨论壮美时,就已经谈到人类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并且把壮美同恐惧联系起来。他把美分为秀美( the beautiful )和壮美( the sublime )。一般来说,秀美的事物小巧、精致、和谐,并且为人们所熟悉,它们在观赏者心中所引起的是甜蜜、温馨、热爱、安全的愉悦和激动。与之相对,当面对峻峭高山、滚滚大河、亘古荒原、莽莽林海、古老废墟或者雷鸣电闪时,我们似乎体验到一种神秘的超验力量,心中不由充满敬畏甚至恐惧。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这些场面,我们会发现,它们全都是有关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之间的冲突。从基督教的观点来看,这种冲突归根结底是上帝与魔鬼之间的永恒冲突。而这种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上帝与魔鬼的冲突是哥特 最突出、最普遍、最持久的主题,它贯穿了哥特 发展的整个历史。

五、哥特式 的源头和它出现的原因

肖明翰认为:虽然哥特 与哥特人毫无关系,但日尔曼民族(即条顿民族)中所流传的极为丰富的民间传说,以及以这些传说为素材的中世纪浪漫故事,是哥特 的一个重要源泉。哥特 的另一个重要源头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这时期的英国戏剧深受古罗马剧作家塞内加的影响,充满复仇、阴谋、暴力和凶杀,甚至还有鬼魂出没,因此情节惊险刺激。特别是莎士比亚的剧作和詹姆斯一世时期的悲剧,对哥特 的出现与发展更是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者: 雾中寻你 2007-4-28 16:44 回复此发言

--------------------------------------------------------------------------------

3 【资料】从哥特式 看西欧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某学生毕业论文)

《圣经》和基督教传说也是哥特 的重要源泉。《圣经》里面有许多极为恐怖的场面,而基督教传说也一直在极力渲染地狱的恐怖。这方面最突出的当数《启示录》,里面描写了天使同撒旦的战争,地上的屠杀、瘟疫、灾难和饥荒,以及其它大量关于末日审判的神秘而可怕的征兆。《启示录》因其生动的语言、奇异的想象、丰富的象征、鲜明的意象和震撼人心的气势,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对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密尔顿的《失落园》到今天的许多恐怖电影都直接取材于《启示录》或者受到它的启示。哥特 中的许多典型人物类型,比如魔鬼、恶棍英雄、“流浪的犹太人”等,都能在《圣经》中找到他们的原型(撒旦、该隐等);而兄弟相残、夺人之妻、仇杀、强奸、乱伦、同性恋等等哥特 中的通常主题,都无不在《圣经》中反复出现。至于哥特 里最突出、最普遍、最持久的主题:善与恶之间永恒的冲突,那就更是一部《圣经》从头到尾的主线。

哥特 之所以产生和繁荣于 18 世纪,最重要的是浪漫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挑战。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得到空前发展,宗教改革运动与人文主义结盟终得以摧毁罗马天主教的一统天下,然而人文主义的大发展却反过来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并且使以上帝为中心的传统的基督教意识形态处于解体之中。到了 18 世纪,欧洲进入理性时代,启蒙运动思想家们热情讴歌、极力弘扬人的理性,却忽视并压抑情感、想象、直觉,否认神秘和超自然现象。席卷欧美的浪漫主义运动就是对理性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逆反。哥特 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特殊流派,被评论家们称为“黑色浪漫主义”( dark romanticism )。它的所谓“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情节上,它浓墨重彩地渲染暴力与恐怖;在主题思想上,它不是像一般浪漫主义那样侧重于正面表达其理想的社会、政治和道德观念,而主要是通过揭示社会、政治、教会和道德上的邪恶,揭示人性中的阴暗面来进行深入的探索,特别是道德上的探索。

肖明翰 教授还提出了一个新观点,那就是,哥特 在英美和德国这样一些国家最繁荣、成就最高,而这些国家正是最主要的新教国家,其中英美更是长期为清教主义所统治。清教主义是基督教里的原教旨主义,它是新教的一个比较极端的重要流派。清教徒信奉加尔文主义,把《圣经》里的每一个字都看成上帝的话。

尽管在哥特 兴起之时,对天主教徒和各种男女“巫”的残酷迫害已经成为过去,但其影响仍然十分明显。早期的许多哥特 ,比如前面提到的《奥特朗托城堡》、《乌多芙堡之谜》、《意大利人》、《修道士》以及爱伦·坡的名作《陷阱与钟摆》等等,都是以意大利、西班牙或者法国南部这样的天主教国度为背景,而且大都是在暴露天主教及其教士的邪恶。同样,“清巫”事件也被广泛运用于文学创作,这在美国文学中特别突出,比如 1692 年在塞勒姆发生的大规模残酷迫害所谓女巫的事件。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刺激着文学家们的艺术想象力,从约翰·尼尔、霍桑到现代剧作家亚瑟·米勒、当代作家斯蒂芬·金等许多文学家都以塞勒姆事件为素材创作出了气氛恐怖、寓意深刻的作品。

六、哥特式 的发展

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初,浪漫主义成了文学的主流,哥特 也进入最繁荣的时期,几乎所有主要的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都创作了哥特故事或者使用了哥特手法并且推动了哥特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讲,所有浪漫主义者都是现实的叛逆者,但主流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在于理想化,而哥特 却意不在此。尽管哥特 中也有一些理想化人物,而且也在间接表达理想的价值观念,但其重点从来就是暴露罪恶与黑暗。

到了维多利亚时代,现实主义在文学中成为主导,但现实主义作家们并没有拒绝使用哥特手法。在这些作家笔下,哥特故事的背景从遥远的过去和古老的城堡搬到了现实中的工业化大都市。在维多利亚时代,哥特 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社会化和现实化。

作者: 雾中寻你 2007-4-28 16:44 回复此发言

--------------------------------------------------------------------------------

4 【资料】从哥特式 看西欧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某学生毕业论文)

虽然哥特 在英国产生和繁荣,但 19 世纪 20 年代以后,哥特 发展的中心移到了美国。哥特 能在美国迅速繁荣、持续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文学根源。来到美洲的早期移民经历了饥饿、寒冷、瘟疫和死亡,一部美国史可以说就是他们在一个陌生而危险的环境中不断探险、冲突和征服的历史;而且美国 兴起之时正好是哥特 在英国和欧洲其它国家最繁荣的时候;不过,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美国历史上和美国文化中极为突出的清教主义传统。
美国第一位有影响的作家查尔斯· B ·布朗在 18 世纪末推出的几部作品都是阴森恐怖并且充满血腥的 ,而第一个享有国际声誉的美国作家欧文在司各脱和德国作家的影响下创作出了《睡谷》等哥特故事。美国 一开始就具有哥特色彩。

七、哥特 不会消亡
人们对于这些罪恶往年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甚至以恶为善,这在当今世界更是如此。所以,当人们问奥康纳,她为什么在作品中那样大量使用哥特手法时,她回答说:“对于那些听觉不灵的人,你得大声叫喊;而对于那些快失明者,你只能把图画得大大的。”也就是说,只有借助于哥特 所特有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才能使人们认识到那些罪恶和危险。因此,只要有使人堕落或者践踏人性的罪恶存在,哥特 就会继续发展。

标签 英国作家霍勒斯沃波尔的代表作哥特式奥特朗托堡_梅尔斯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