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

拼搏

金门炮战的相关历史知识,炮击金门的历史意义

admin

本文目录一览

金门炮战失败后,蒋介石为什么说:大势安好?

金门炮战的相关历史知识,炮击金门的历史意义-第1张-游戏相关-拼搏

1949年10月27日,金门战况传到台北,蒋介石流下了激动的眼泪。他太需要一次胜利了。他太知道金门战役的意义了。他说:这一仗我们全胜了……台湾安全了。

对于蒋介石来说,金门的战略地位确实非同一般。它位于大陆边缘,北与马祖毗连,构成两栖性的边缘地带。金门是台湾的桥头堡。蒋介石曾说:无金门便无台、澎;有台湾便有大陆。历史上的郑成功、施琅攻取台湾,都是以金、厦为出发地的。

金门只要在蒋介石手中,他进可封锁内陆,退可屏障台湾。正是由于我军金门战役的失利,才使蒋介石偏安于台湾,造成两岸分离的状况。

如果金门在我军手中,台湾海峡的交通线便面临极大威胁。台湾失去这一屏障,解放军的大军渡海,朝发夕至,台海的形势就可能是另一种形态。

毛泽东当时的打算是:攻克福建全境后,再占领金门、厦门诸岛,然后效仿郑成功、施琅故事,在福建造船,千帆竞渡,直取台湾。攻下台湾后,再回头收拾西北、西南山河。倘若如此,那么历史就将改写。

在金门战役之初,国民党军一部在西南,一部在海南岛,一部在中越中缅边境,台湾实际是个空岛。胡琏后来在他写的书中说,当时台湾岛上的总兵力不超过10万,且官比兵多,枪比人多。

但海战不同于陆战,金门战役,我军是以陆地为基地,渡过一个海峡,到一个岛屿登陆作战。当时我军将领只看到这是由岸到岸的水上运动,认为是由此岸到彼岸的运动作战,如同大河大江的渡河攻击一样。而实际上,金门之战是一次两栖登陆与反登陆作战,是我军从未接触过的新的战事。我军在海空力量薄弱的情况下进攻金门,从根本上是败给了海洋。正因为金门之战的失利,再加上几天以后的11月3日登步岛登陆作战的失利,才使解放军对登陆战的艰巨有了切肤的认识,才对计划中的台湾登陆作战备加小心谨慎。

3月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

关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很多历史学者都曾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一,因为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事件。

1958年,苏联提出要在中国海南建一个长波电台,用来监测和指挥核潜艇。中国没有同意,苏联又提出建立中苏共同舰队。这是中苏关系破裂的导火索。

这两件事其实只是苏联在试探中国的态度,投石问路,假如中国同意了,就会有下一步的行动。苏联没有想到中国德态度如此坚决。

二,意识形态的原因和领头羊之争。

很多人觉得中苏关系恶化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中苏都想当阵营的“领头羊”。

?
其实,中国人很务实,不会为意识形态而做出不符合现实利益的行为。

三,炮击金门事件。

1958年赫鲁晓夫访问中国后,中国炮击金门,震动世界,事前却并没有通报给苏联。这事让苏联很被动,苏联人表面上不动声色,背后却很生气。

事件本身的重要性远不如反映出来的问题重要,因为这事显示出中国不愿受苏联摆布。

四,领土争端和边境冲突。

领土和冲突其实只是关系恶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五,误会。

还有认为中苏关系破裂是双方沟通不畅,可能存在一些误会,假如大家坐下来心平气和的沟通的话,也许不至于闹僵。其实,完全不存在这种情况。

以上都是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之一,但都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与苏联关系破裂的兄弟国家不止中国一家,还有“巴尔干之虎”南斯拉夫。

二战中,铁托领导游击队与纳粹德国死磕了4年,功勋卓著,在欧洲声名显赫,德高望重。

二战结束后,南斯拉夫与苏联也有一段短暂的“蜜月期”,但铁托坚持独立自主,苏联在控制南斯拉夫无望后,果断将其排挤出阵营,两个斯拉夫国家彻底决裂。

?
苏联与中南两国关系破裂的时间虽然不同,但根本原因是一模一样的,那就是都坚持主权完整,拒绝苏联人的控制。

苏联希望以本国为中心,把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整合到一起。

经济上,都加入“经互会”,按照苏联的意志在各国间进行分工协作,苏联主要发展高附加值的重工业,其他国家主要发展轻工业、农业和提供能源和原材料。政治上,唯苏联马首是瞻。

军事上,接受苏联在各国建立军事基地的要求,各国被牢牢绑在苏联的战车上,成为对抗美国的“马前卒”。

这样的安排显然严重不符合中国的利益。因此,中国宁愿过苦日子,受战争威胁也要与苏联决裂,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维护自身独立发展的权利。这就是中苏决裂的根本原因。

?
现在回头看,虽然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当初的选择绝对是正确的。强横的苏联最终成为了历史名词。

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

1958年8 月23日,中国在事先没有知会苏联的情况下,开始炮击金门、马祖,被称为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国内学界利用中美两国新近解密的档案文献,从中美关系的角度对这次危机的起源、进程,以及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作了相当系统的论述和研究。近年来,随着苏联外交档案文献解密以及中国相关文献、回忆录陆续出版,国内外学者开始从更为广阔的视野,特别是5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变化和中苏关系演变来研究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实际上,研究中苏关系演变与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新鲜的课题;早在二十世纪60年代初期,西方学界就试图从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中寻找导致中苏分裂的因素。冷战结束后出现的新的档案文献,使得研究者可以更全面地从中苏关系演变的角度,较为系统地研究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俄罗斯学者认为,1958年台湾海峡危机是对克里姆林宫的挑战,同时也是向苏联在" 全球马克思主义帝国中领导地位" 的挑战;因此," 作为早期冷战史中绝对的两极体系瓦解的表现形式,1958年的台湾海峡危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1. 而官修的中国外交史则强调,1957-59 年中苏两国在外交领域存在着许多共同利益,相互进行了必要的支持和良好的配合,当中包括炮击金门时苏联对中国的支持2.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则需要系统探讨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爆发之前中国对国际问题的新看法和外交战略的重大变化,而炮击金门是中国领导人对这些新看法和新战略的一次检验。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新看法和外交战略的变化都与苏联的政策方针有着根本的战略分歧;因此,炮击金门的决策同苏联有着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对中苏关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金门炮战的相关历史知识

  金门炮战(又称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台湾称八二三炮战)是指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间,发生于金门及其周边的一场战役。国共双方以隔海炮击为主要的战术行动,因此被称为炮战。开战原因历来有数种说法,有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此次炮击系为攻取金门而发动之战役,也有谓开战不为攻取金门而是为防止台独,另有认为毛泽东发动炮战是为阻止苏联与西方国家和解,同时此战反映了中国内部政局及毛泽东的心理状态。
  开战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说法:
  攻取金门说
  1958年9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中国政府声明,直接威胁厦门、福州两海口的,为国民党军队所占据的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必须收复。”中国共产党记载“在8月23日召开的政治局常委会上,毛泽东言简意赅地说:我们的要求是美军从台湾撤退,蒋军从金门、马祖撤退,你不撤我就打。”
  防止台独说
  解放军上将叶飞后来回忆,金门炮战并不为攻取金门,而是一场政治仗。2009年《大公报》亦声称防止“台独”势力的滋长也是此战目的之一。
  支援中东说
  1958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召开紧急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宣布:“世界上有一个地方叫中东,最近那里很热闹,搞得我们远东也不太平;人家唱大戏我们不能只做看客,政治局做出了一个决定─炮打金门!”毛泽东表示,中国民众上街游行示威是在道义上和政治上支援“中东人民反侵略”,但光是道义支援不够,必须有实际行动,攻打金门马祖地区,牵制美军在远东的兵力。
  华府情报分析
  美国情报部门在炮战开打后两个月的10月28日研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无取得外岛的坚决目的。研判其动机:1.试探美国。2.分化台美。3.贬损台湾当局和美国的声威。4.突显中华人民共和国力量。5.防止出现两个中国(如东西德和朝鲜半岛的分裂)。6.打击台湾当局民心士气。
  具体内容见:http://baike.baidu.com/view/220467.htm

炮击金门亲历记 txt全集免费

炮击金门亲历记 txt全集 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 :

内容预览:
[回忆录]
炮击金门亲历记
赵庆源
一、五八年炮击金门战役的发起
一九五八年万炮齐轰金门岛的炮击金门战役,是我军历史上一次特殊战役,是震惊中外,政治军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战役。也是*军事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灵活运用,是政治仗、军事仗、外交仗的典范结合。这次战役不仅打掉了美蒋的嚣张气焰,也由此夺取了我东南沿海的制海权,制空权,我当时是某统帅炮兵师大口径加农榴弹炮团四连入伍两年的无线电报话员,从始至终在一线炮阵地发令所,有幸亲身参加第一线各次激烈炮战,深感自豪。至今回忆起来,余味无穷。
金门岛分大金门,小金门。大小金门就象一只大舟拖着一只小舟,荡漾在大海琼波之中,处在厦门至围头半圆形的海湾之内。西边小金门距厦门半岛最近处约10公里,东边的大金门距北边我海岸的围头、莲河也约10公里。距我大嶝、小嶝岛最近处仅两千多米。全岛 居民万余人。大金门有一座高千余米的白太武山,胡琏(金门防卫司令)的防卫司令部就设在山……

标签 金门炮战的相关历史知识

炮击金门的历史意义